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题记中国古代有一条从成都经重庆、遵义、贵阳、都匀、独山、南丹、河池入广西的川黔桂茶马古道。唐代陆羽《茶经·八茶之出》已经提到贵州遵义的茶。明洪武年间曾在成都、重庆、保宁(阆中)、播州(遵义)置茶仓,获取并转运川黔桂茶叶北上与西番茶马互市。2006年8月,我曾到贵州遵义一带考察。2014年10月下旬,我有幸跟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一起回到他当年插队的独山县黑石关寨考察,沿途还考察了贵阳青岩镇、黔南独山县和荔波喀斯特自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题记丝绸、陶瓷、茶为古代海路传播的三大物质,茶最终以最大贸易额的比例在远征海路上传播,当时的始发点是在广州。25年前,我和木霁弘等徒步三个月首次考察了滇藏川茶马古道,开始注意到很多古道分支突然在江边中断。茶马古道如何连接水路走向海路,一直困扰着我们。12年前,我和木霁弘、杨海潮考察了滇桂交界处的剥隘古镇,那里很深的马蹄印突然在剥隘江边中断,昔日的码头已  相似文献   

3.
1990年秋夏.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藏族)、李林(藏族)六人徒步三月.考察了滇藏川深山峡谷中的马帮古道.就马帮古道的性质首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由此拉开了茶马古道考察研究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正普洱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哀牢山、无量山及怒山(余脉)三大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属于"边疆的边疆"。普洱,哈尼语中普即"寨"、洱即"水湾",普洱也就是"水湾寨"的意思。普洱曾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思茅故地热带中国的一路茶香行走茶马古道的起点便是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11,(2):F0003-F0003
2010年12月15日,“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考察和命名20周年纪念暨网站发布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二十多位学者和媒体代表到会并发言,充分肯定了”茶马古道“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一致评价茶马古道网(www.teahorsetrait.org)是一个推动、推进和推广茶马古道研究的专业学术网站。  相似文献   

6.
云南普洱茶的汤色深红若红玛瑙,汤味醇和甘甜,深得人们喜欢。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在茶马古道上驮运的普洱茶是将鲜叶经杀青、手揉、晒干三道工序后防入蒸甑,水蒸气蒸20多分钟后即装入布袋,压入马筐篓中,运往西藏等地。茶叶在漫漫运输途中受微生物、水分、氧气的作用,进行着一个相当复杂的化学过程,形成普洱茶独特的化学品质[1]。  相似文献   

7.
题记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并不需要去争夺人类茶树发源地初始权和最早栽培茶树的初始权,他们知道茶马古道伸向的主要茶山一定是最古老的茶山,一定有茶源。在两条最为古老的原生茶马古道中,滇藏茶马古道伸向云南普洱一带,川藏茶马古道伸向四川雅安一带,都没有伸向印度或世界其他地方的茶山。滇藏茶马古道是最为古老的茶马古道之一。这条古道翻山越岭伸向了古人称之为银生茶山的地带。(唐)樊绰  相似文献   

8.
茶马古道:翻越世界屋脊带的远征古道欧亚大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以喜马拉雅山脉(南)、帕米尔山系(西)、天山山脉(北)、青藏高原(中)和横断山脉(西)汇集成的世界屋脊带由于地势艰险,气候复杂,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几个文明发源地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茶马古道在翻越横断山腹地的过程中,烧酒(蒸馏酒)的出现起了很大的作用。吐蕃有饮酒习俗。根据我们多次和马帮同行的考察结果,烧酒不仅是一种使茶马古道繁荣的重要商品,而且是翻越高寒地带的远征马帮的必须品。  相似文献   

10.
汪锋 《科学中国人》2011,(10):37-41
语言上的关联可以反映文化上的关联,本文从汉藏语言中‘茶’、‘马’、‘酒’三个词的比较出发,探讨其中反映出的不同语言群体在‘茶’、‘马’、‘酒’上的关系,并进而探讨其中反映的文化传播关系。结合民族语言的分布,本文认为在汉藏各民族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茶’‘马’文化圈,而酒文化圈则有多个。本文从语言的角度论证了茶马古道网络的客观存在,以及酒在该网络上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今年夏天,我们计划在中国西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察,就《科学中国人》记者刘青提出的问题,及其他关注此次考察活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在此一并作答。问:您们今年夏天计划在中国西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考察,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考察。答:谢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对茶马古道研究的长期支持。这次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联合考察,可以简称为丝茶古道联合考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贵州遵义松林沉积型镍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了遵义松林钼镍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体)组成特征、矿床成因以及找矿标志提出了该地区寻找钼镍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提出了该地区寻找钼镍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对开展贵州遵义松林地区镍钼矿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1990年秋夏,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六人徒步三月,考察了滇藏川深山峡谷中的马帮古道,就马帮古道的性质首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由此拉开了茶马古道考察研究的序幕。2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纷纷踏上茶马古道,曾经在沟通欧亚大陆上起过决定性意义的神秘古道网络及其来龙去脉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来,六位考察和命名者因此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  相似文献   

14.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9):50-51
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日在北京揭晓。它们是: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 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 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全球专利壹键智能化情报分析平台,基于2012—2021年的专利数据,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对比、技术创新合作等方面对川渝黔产业技术创新及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重庆次之,贵州最弱;川渝优势技术同质化较高,产业布局存在较大调整空间;川渝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烟草等领域,川黔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大数据领域,渝黔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均体现了各地的资源特色和发展战略;川渝、渝黔技术合作力度近年来均下滑,但是川黔技术合作力度略有提高;近十年与近五年相比,川渝、川黔、渝黔产业技术创新及合作重心均发生了一定转移。最后,提出加强川渝黔技术创新合作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银凤 《科学中国人》2011,(10):10-13,F0004
2011年4月16—17日,由茶马古道研究网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茶马古道与剑南春酒文化研讨会”在四川绵竹剑南春集团公司隆重召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长木霁弘这两位”茶马古道”的命名者和来自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相似文献   

18.
巴中红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河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玉米脱粒机的农业企业,在四川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均很高,年产值数千万元。2009年,红河公司总经理李禄海(以下简称"李总")发明了"一种玉米脱粒机",于200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并于2011年获得授权。该玉米脱粒机一经问世,由于其实用性强、简单耐用、脱离效果好,其市场迅速扩大。但是,仿造者也蜂拥而至。李总采取积极维权策略。1由此,一场横跨桂、黔、滇三省,覆盖南宁、安顺、贵阳、遵义、昆明、重庆等6市的大范围玉米脱粒机专利侵权案由此上演……  相似文献   

19.
扎西达吉 《西藏科技》2013,(10):19-20,35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效益共赢为目标的区域联合,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文章在探讨了川滇藏茶马古道跨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川滇藏茶马古道旅游合作构想.  相似文献   

20.
《知识窗》2013,(23):12-13
群山苍莽,雪岭连绵,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中,唐宋以来,就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之路——滇藏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