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但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右文说”的观点来考察这一问题,即凡从“仑”得声的字多与“条理”、“规则”这一涵义有关;而《论语》之“论”之所以应该读为平声,则又是一种破读。故而,“论语”就是“伦语”,也就是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  相似文献   

2.
由一位女子主讲的《论语心得》,竞赢得了全国关注,这就是眼下于丹女士的《论语心得》热。《论语心得》受到读者欢迎,契合了现代读者的阅读取向和审美心理。因为它做到了“朴素”: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于丹和易中天善于让学术走出象牙塔,  相似文献   

3.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4.
2005年1月28日至3月11日,大河报《七日财富》周刊连续四期以每期两个版的容量,推出了《“排列3”规则设计有隐患》等8篇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组报道包括《“排列3”规则设计有隐患》、《不限号就是鼓励豪赌?》、《“排列3”引发持续热论》、《财政部出面规范“排列3”争论告一段落》等8篇报道和学署名章。发表后,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更令我们产生成就感的是,国家财政部于2月28日正式下发通知,  相似文献   

5.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6.
关于今本《论语》的由来,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如杨伯峻先生认为,今本“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古棣等也认为古注和“近现代各种《论语》注解本依据的都是《张侯论》”。黄立振先生则认为,郑玄本“即是现行《论语》的来源”。而《张侯论》及郑玄本的由来与异同,文献又有不同的记载,前人亦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有必要对今本《论语》的由来进行再考证。  相似文献   

7.
胡言从小到大,开起国语来(说起普通话来),一向把《论语》的论读成去声(lun),与论的其他读音一样。这既是因为从未有人告诉过胡言,《论语》的论要读阳平声(lun);也是因为在沪语方言里,所有的论都读平声,《论语》的论与其他的论声调并无不同,所以就依此类推到了普通话里。  相似文献   

8.
据《人民日报》报道,“《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  相似文献   

9.
《曾子》十篇,第1篇论君子的“学道”;第2、3、4、5篇论家族的“孝道”;第6、7、8篇论执政的“王道”;第9篇论君子的“士道”;第10篇论圣人的“天道”。它比《论语》章法进了一大步,总体上展现了人生发展的自然历程,知行统一地概述了“宗圣公”的“五道”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文章对《三礼》的读以致用,《论语》有16例,涉及礼制的“泛论”和礼仪的“具论”;《曾子》有10例,体现了文篇与书本的密切关系,它们发挥了孔子的“礼教”功能.  相似文献   

11.
郑慧 《中国档案》2008,(5):67-68
对《论语》的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把≤论语》喻为”心灵鸡汤一、有人认为《论语》是研究先秦饮食文化的典范、有人判断《论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档案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定位,以见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  相似文献   

13.
肖允岐 《新闻窗》2005,(4):33-33
笔者阅读了2005年5、6两期《财富故事》,认为其中的“论语”栏目颇有新意,两期刊物共刊发了13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短文章。“论语”这一栏目的内涵具有深邃的意蕴。《论语》乃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言论集,它是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作,编者用“论语”做栏题,显然是匠心独具。栏目中每个小故事都寄寓一个哲理。读后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4.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15.
采光烈先生的《“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载《现代传播间995年第1期。以下简称朱文),对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运一命题展开了批评,认为在现时代这已经是一个过时了的命题,并进而提出“文化就是力量”这一命题。两年多来,围绕这一问题,《现代传播》杂志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讨论和争鸣。我以为,这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际生活层面,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年清。本文试图立足于人性论的视野(参见拙文《论哲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载{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对“文化就是力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与朱…  相似文献   

16.
李蓓 《新闻知识》2007,(8):42-43
“我们心目中敬重的孔子其实是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用如此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来解读古老经典,再搭上大众传媒这班快车,而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于丹热,一跃成为众人追捧的“学术明星”,她写作的《论语〈心得〉》也在全国畅销。虽然对她持“反对”的声音也同样激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18.
唐婉莹 《大观周刊》2012,(29):31-31
《论语注疏》中,正义日:郑玄注《太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日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友”比“朋”是更深层次意义的朋友。“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下求学的人,而“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怀有共同抱负的人。所以《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故略不言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也应当是指那些怀有共同志趣和抱负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8,(9):24
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