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博胜  曹筱杨 《资源科学》2021,43(8):1549-1561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中国典型的农村偏向性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0—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以中国典型贫困地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对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进而显著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但对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作用不明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冲击后,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比非贫困县平均上升0.1512,而城乡相对收入差距平均降低0.3668,但这种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政策累积效应不明显。②精准扶贫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城镇化、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以及产业结构非农化调整4个方面促进了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长远来看,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同时,逐步推动产业非农化调整将给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带来持续累积效应,对改善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分配产生积极影响。针对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贫困地区时空格局与差别化脱贫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文章在脱贫现状及贫困格局分析的基础上,解析我国贫困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特征,识别贫困地域类型,提出实施差别化脱贫政策建议,以期为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相对贫困仍然凸显,且发展差距趋于扩大;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态势仍未转变,且总体承载能力弱,局部区域资源环境已经超载;贫困地区应根据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脱贫政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扶贫是在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最为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之一。学界对产业扶贫的定义、作用机理和扶贫模式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产业扶贫类型、减贫机理及其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精准脱贫"五个一批"措施关系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文章界定了产业扶贫的内涵,解析了产业扶贫的作用机理,以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措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了产业扶贫的主要类型及其模式,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产业扶贫是指立足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以增收富民为目的的"造血式"扶贫开发过程。新时代产业扶贫涉及面广、覆盖面大、类型多样、形式多元,贯穿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和"五个一批"措施中,是一个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融合发展的过程。产业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地域系统全面振兴。然而,产业扶贫也面临一些地区贫困户参与度不高、产业同质化发展、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各地需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立足地区资源条件,积极创新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阳县科技扶贫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科技扶贫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正向的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因科技扶贫的"门槛效应"和"规模偏好"等问题,贫困人口很难实质性地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在扶贫资源分配中形成了贫富之间的非均衡配置结构,结果是贫困的群体与阶层固化现象越发严重。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我们要强调科技扶贫工作中技术的亲贫性,同时强调注重科技扶贫的社会效果,而不仅是经济后果。科技扶贫中的科技选择一定要考虑贫困人口的承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改善和优化这些能力。  相似文献   

5.
蔡明超  李忠强  张静 《预测》2000,19(1):14-18
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转移支付政策理论依据,分析了转移支付对促进公平分配与经济效率的作用;对我国转移支付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转移支付政策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推动将保险纳入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加大保险工具运用力度.合理确定贫困地区保费财政补贴标准,降低乃至取消贫困县县级财政承担的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鼓励政府部门采取委托经办、直接采购等多种方式,借助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为贫困人口提供效率更高、服务更广的托底式医疗保障.探索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人口购买保险,努力实现对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风险的全覆盖,放大扶贫资金杠杆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欢 《软科学》2017,(5):11-15
以精准识别为导向,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转变的视角对我国农村脱贫进行新探析.通过构造洛伦茨曲线法,求出基尼系数和社会财富指数值,研究发现在农村贫困地区扶贫过程中存在绝对贫困线不能完全覆盖贫困者,建立相对贫困线有利于在贫困新形势下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可以有效遏制扶贫资源分配中精英捕获的瓶颈;针对忽视最贫困等问题提出精准帮扶的对策,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护等保障性扶贫政策为主,提高其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仍有超过7 000万的贫困人口,且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地区的转型发展、贫困群体的生计改善,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深入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梳理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提出加快精准脱贫的可持续途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和减贫的基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应着眼于区域转型发展过程来着力破解贫困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的区域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土地政策体系,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区域发展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9.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简单的科研资源分配竞争模型,论证科研资源分配政策倾斜的合理性.由于科研人员并不是将获得的科研资源完全用于科学研究,只有采取倾斜的分配政策,才能增强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分配政策的制定者本质上虽然是“患寡”,其制定的分配政策看起来却像是“患不均”.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我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贫困治理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对我国扶贫实践进行解构,同时回顾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的多维变迁历程,以挖掘我国扶贫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文章首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梳理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特征,并从政策密度和政策强度两个方面对扶贫政策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得到我国扶贫政策的累计效力;最后,选择若干能够衡量农村社会多维变迁的指标分析农村社会多维变迁与扶贫政策累计效力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扶贫政策累计效力与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贫困县的46 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有明显负向影响,且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性,对贫困户的影响大于非贫困户。分析发现,农户的主要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对其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看,这意味着应通过免费农业技术和气象防范知识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区域性减灾防范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气象灾害保险和气象信息支持,调整扶贫瞄准机制和精准帮扶政策,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勇 《未来与发展》2013,(3):109-112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村扶贫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依据不同阶段现实国情在不同阶段制定和执行了不同的扶贫税收政策,有力地改变了农村地区贫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1年国务院提高了扶贫标准,连片特困地区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主战场。新时期农村扶贫攻坚,必须加大省际之间、部门之间统筹协调的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必须出台更加有力的保障政策。本文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农村扶贫税收政策,并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议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农村扶贫攻坚战,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陕西南部生态移民减贫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略  管睿  加贺爪优  余劲 《资源科学》2018,40(8):1572-1582
陕西南部生态移民计划于2011—2020年实现240万人的移民搬迁,对其减贫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可为精准扶贫和移民减贫战略提供启示和借鉴。本文利用对陕西南部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1032农户4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农户陷入贫困的维度数和贫困剥夺得分为贫困代理变量,使用双重差分法、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和固定面板效应回归方法,对陕西南部生态移民公共政策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陕西南部生态移民政策对迁移农户的减贫效应显著,高风险偏好和拥有更多外部机会的农户更容易脱贫。在后续的生态移民政策实施过程中,应着重培育产业发展,防止搬迁农户陷入收入贫困,同时,引导农户改变风险态度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外部机会,使生态脆弱地区农户通过生态移民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在梳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过程及趋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综合施策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困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长期困扰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难题。随着2020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新时代中国的反贫困重点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解决绝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转变为综合施策推动相对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从个人和区域尺度可持续性入手,初步构建了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模型,解析了2020年之后内部与外部约束条件,提出了确保脱贫不返贫且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施策路径。提出建议:引导人口及发展要素合理流动,重塑城镇乡村互动与等值发展面貌,深入推动资源和生态优势价值化,聚焦青藏高原等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攻坚;将"十四五"作为应对相对贫困长期性的起步期,制定灵活精准的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识别标准,注重各类反贫困政策工具与资源的整合,形成集中式、分布式、流动式相结合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杜国明  黎春  何仁伟 《资源科学》2020,42(4):649-660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区域贫困治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本文在总结个体扶贫与区域扶贫的辩证关系、贫困区域与区域贫困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系统梳理了贫困区域治理思想,旨在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全球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际行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区域贫困治理思想包括贫困空间分异、贫困区域开发策略和贫困区域管理3个方面,与精准扶贫方略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工具;依据贫困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此划分出贫困县域类别、村域类别,并把脱贫难度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划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资源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区域开发与发展理论,形成了以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成的区域贫困开发策略;依据贫困区域的鲜明层级体系,构建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对象体系和退出考核评估机制,以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成的贫困区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