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传统认为华夏民族没有史诗,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典型的支民族的史诗也就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反映了周民族兴起的历史情况,可称作是周民族的史诗。  相似文献   

2.
掀开羌族《释比史诗》神秘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传承全靠释比,由释比一代代口传心授下来。释比说唱的内容就是一部部羌民族历史发展的史诗。由于误解与偏见,羌族史诗一直未能展示其容貌。笔者通过大量事实来佐证羌族《释比史诗》的客观存在,给羌族《释比史诗》一个公正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由此探讨了东方史诗流变中的特点。本文认为.在反映生活的方式上,《罗摩衍那》的建扬是神话式的,《格萨尔王传》是历史的;根据描写的内容看,《罗》突出的是个人主题,《格》则是社会主题;在艺术风格上,《罗》表现出温婉细腻的阴柔之美,《格》则具豪放粗犷的阳刚之气。二者的差异揭示出东方史诗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由神话走向历史,由对个人命运的述说转向对社会生活的描绘以及更具民间口头文学色彩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许多古老发达的民族差不多都有自已的史诗。各民族史诗产生的时代、表现形式等由于受民族特征、地理环境、社会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和《诗经·大雅》中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大明》、《皇矣》。虽然周族史诗的规模比较小,但如果将它们作为一组诗来看待,它们则比较完整、形象地描绘出周民族的创业、发展、建国的历史。我们通过两种史诗比较研究,既可把握史诗的共同特征,也可以认识史诗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Kirghiz/Kyrgyz)人民以口头形式世代相传英雄史诗杰作。从19世纪以来,《玛纳斯》史诗的多学科价值就得到各国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和深入挖掘。它作为柯尔克孜族人民各种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其文化艺术的再生能力不仅体现在它的活形态演唱当中,也存在于其深厚的而丰富的内容,与其相关联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当中。与这些相关联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活动早已经形成了《玛纳斯》史诗特有的广阔历史文化空间,而这些历史文化空间成为口头史诗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玛纳斯》史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玛纳斯》史诗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开始得以逐步激活,相关遗迹已经开始实施许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果要想真正激活《玛纳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传统,全面弘扬《玛纳斯》史诗文化,更好地保护《玛纳斯》史诗,最终将《玛纳斯》史诗打造成一个文化大品牌,既让它发挥本身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又让它为旅游文化开发带来经济效益。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一种宏大的设想和大胆的思路,用一种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强这部优秀口头遗产的生命力,为它的传播和保存提供便利,让它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发扬光大,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的永恒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蜚声世界文坛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是反映该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大型文学记录,也是该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和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藏文达一百多部、一千多万字、篇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部著名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不仅是该民族的“百科全书”。而且还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和具有永久价值的“全民族的经典”。但是,在两百多年来的《格萨尔》研究中,围绕着《格萨尔》是史诗还是神话史诗的争论,延绵迄今,莫衷一是。因此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史料论述了“格萨尔实有其人”的依据,以证明《格萨尔》具有与世界史诗”记录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歌颂重要历史人物业绩”的这一相同的本质内涵。进而指出否定《格萨尔》史诗地位的错误倾向,以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原真风貌,从而巩固它在世界文坛上崇高的史诗地位和肯定它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史诗以关系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其艺术美达到较高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史诗结构、叙事手段、形象塑造、节奏韵律等方面。同时,《诗经》史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族史诗,这是中外学者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他这里提出的“民族史诗”,主要是指在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上,以叙述古代民族的始祖以及在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英雄人物的业绩,反映与古代民族形成有关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叙事性长诗,人们通称为英雄史诗。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仕》。这史诗早在两河流域  相似文献   

11.
"文宗"是一个尊称,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它是作家批评用语,文学史叙述与评价的术语。"文宗"有当代评价和异代评价之别,其文学史意义为:当代评价受社会学因素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史景观;异代评价,是历史的评价,是文学史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浅谈广西米粉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米粉作为一种饮食形式,并没有被历史发展的脚步所遗弃,相反却深得人心,日益壮大,向着多样化的形式发展。广西米粉悠久的历史,品种的多样性以及制作工艺等都成为它成功流传至今并将继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支撑。广西米粉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它的美味和形式,而且更深层次地表现了民族的融合以及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谱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从先秦时代的兴起到魏晋隋唐时期的高峰又到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从官修到私修,这些变化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封建制度的兴衰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音乐也就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它始终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也与民族音乐创作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土族早期民歌能够传承至今,就在于土族先人音乐创作思维成型之后,不断在本民族间以某种独特的传承形式代代相传,这些构成民族音乐基因的早期音乐创作思维,在遭受过无数次外来文化思维的侵蚀后,具有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免疫能力,仍然独立存在,并抵御了各种干扰和侵入,成为土族民歌音乐个性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记载了明代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席书一家世系、宗族发展史和重要人物事迹。叙述了遂宁席氏从始祖席友轸至第十一世席渤、席沛等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行次、生卒年月日、科第、职官、妻室、子女、寿数、葬地等情况。提供了研究席书及其家世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历史的关键时期,登上了领导岗位。他们是一个素质高、能力强、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他们凭着自己的坚定信念,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地开创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胜利地完成了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党的第三代领导是合格的、称职的领导集体,是值得信赖的领导集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蕴含,后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对其改编的题材剧以偏离其真实的面貌出现,使其在文化蕴含上的差异性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在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推动词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当世和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二人在词的创作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以文为词”在议论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地存在着同中有异。文章主要就苏辛词中议论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引发议论背景、议论内容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苏辛“以文为词”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揭示了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及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之间密切相关,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彝族《撮泰吉》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载体,它像一个寓意丰厚、启示深奥的寓言,在奇特的形式所指之外,还有许多能指的内涵。它既是一丛"活化石",又是一部"启示录",对彝族古代历史文化乃至于对人类历史、人的个体生成、农耕文明和民族关系等等,都有特别的思考与展示,让人从中得到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