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会欣 《大观周刊》2013,(4):160-160
目前,谈到教育,热门的话题便是“素质”,便是“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然而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  相似文献   

2.
谢小玲 《大观周刊》2012,(44):308-308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7--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应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吕军 《大观周刊》2012,(25):227-227
什么是有效教学?北师大陈琦、刘儒德先生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这样阐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教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教育教导作用.此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它表明教学过程中教师监控学生学习的程度和学生真正发生学习的程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率密切相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觉得用心做好一个“补”字,会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蔡云 《大观周刊》2012,(52):138-138
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却在顽强地生存.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传统学科,中学历史课堂积存的弊端较为集中,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性。历史课堂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课堂存在的基础,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历史课堂真正的有效、高效.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相似文献   

5.
档案存真历史、鉴往知来.既是漫漫历史长河的见证.也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前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是档案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面对“十二五”.闸北区档案人充满憧憬。  相似文献   

6.
童清 《大观周刊》2012,(30):260-260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硬件技术和性能的不断提高,与硬件密切相关的软件产品自然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命令行方式”到“图形方式”,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新模式、新产品、新版本和新功能也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定位常常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对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行发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曹璐 《中国广播》2008,(4):20-21
记得五年前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改版研讨会上。我发言的题目是:“船大也要调好头”。国家电台多年的历史积淀有经验也有局限。面对社会转型,确实感到“船大难调头”。面对媒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面对日益艰难的广告创收压力,面对地方广播本土化服务优势以及传媒界热议的“娱乐化”乃至“娱乐至死”,以及广播节目的“粗放化”、“同质化”现象等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9.
冉淑龙 《大观周刊》2011,(28):189-189
历史是“既成事实”,编辑历史教科书只能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也许是因为“历史必须真”在作怪,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正因为这样.历史作业天然就是机械抄袭。这种教学观念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的“机器”.传统的“历史作业”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  相似文献   

10.
陈长风 《大观周刊》2012,(48):304-304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开展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这是每位农村中学教师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问题。面对新课标的颁布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切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目的已是刻不容缓,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启发者和培育者。  相似文献   

11.
吴响进 《大观周刊》2012,(41):322-322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作为练习课教学,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几种课型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等功能。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和思考、追求练习课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练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讲评重新进行考虑和定位,进一步研究提高练习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并加以实践总结。这将有助于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不断提升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等方面积极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美红 《大观周刊》2011,(14):38-38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人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石立刚 《大观周刊》2011,(19):180-180
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在“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对“有效教学”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其中包含三个因素:一是教学过程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条件;二是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衡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卢松 《传媒》2019,(15):69-71
每遇重要历史时刻和面对重大事件时,《河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都会发挥舆论主阵地的优势,策划有深度、有权威的重大主题报道,不断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的“航标灯”和“定盘星”作用。2017年,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报社推出了“牢记嘱托出彩中原”大型系列述评作品,共刊发了10篇长篇稿件。  相似文献   

15.
段峰 《大观周刊》2012,(44):167-168
从教数年来,每一年面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制定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的韵律并给予学生数学美的享受,不断吸引学生的眼球。依据“木桶原理”,对于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剖析,最长的那一块板是什么呢?最短板的一块板是什么呢?我的数学教学中目前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16.
牧兰 《大观周刊》2012,(49):301-3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应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和分析:一方面,作为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生物学习中的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这标志着乡村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时代乡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文化传播研究可以为探寻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性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的教学方法改革是“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鲜活材料,遵循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反思性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概括出“原理”课反思性教学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9.
齐东海 《大观周刊》2013,(3):185-185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具体分析:注重成效,将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笔头上”; 遵循课标,培养学生“自圆其说”; 突出主体,实现政治教学收放自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能力,强化学生的应考意识;转变观念,把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更新思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杨先恒 《大观周刊》2012,(37):312-312
《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热点,重视历史教学探究,在诠释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时,对历史学习有了明确的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