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吊文是古代哀祭文的一种,它是由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吊辞发展而来,其在发展演变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质朴无华到缠绵缛丽的转变。自贾谊《吊屈原赋》成为最早的独立成篇的吊文篇章以来,吊文就作为一种抒情文体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吊文的含义、起源和文体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吊文研究     
古代哀祭类文体之一的吊文,由孕育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吊辞发展而来,至汉人贾谊创作《吊屈原文》而终成为体制、表现手法都臻于完善的一种文体。但是由于文体自身的构成的双重性和文体的发展性,历代文人在进行文体分类过程中,经常将吊文与哀辞、诔文、祭文等哀祭类文体相混淆,甚至不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然而,无论是论及文体的起源、行文目的还是行文范围等等,吊文与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祭”和“吊”是指祭文和吊文两种文体,《文心雕龙》中刘勰将祭和吊分节论述,实将二者定义为不同类别的文体。《文选》也将吊文和祭文独自列成两类。但后世诸多类书大都没有继承这一点,大多在哀祭类下只有祭文一类,或将吊文归于祭文门下。将吊文归于祭文似乎有利于分门别类,实际上却割裂了这两种文体的差异性。试通过对祭文和吊文的来源、功用、语言、格式规范等的考察,参考具体文本辨析二者的区别,以明确两种文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吊文可分为吊古类吊文和吊丧类吊文,前者通过哀悼古人以自喻抒怀,后者对同时人的死亡表达悲伤.“自喻”是吊古类吊文与吊丧类吊文及其他几种哀祭类文体相区别的典型特征.《文心雕龙》与《文选》分别评录了吊文一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皆重吊古类吊文,吊丧类吊文在二书中均处于缺失状态.这种缺失在《文心雕龙》是出于辨体的需要,乃是刘勰对吊文一体的刻意规范;在《文选》则是编者优胜劣汰的结果.刘勰与萧统皆推重贾谊《吊屈原文》,乃因此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对后世吊文起到了立训垂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哀祭文是指悼念死者或祭祀鬼神的文字。哀辞以悼童殇,吊文以慰亲属,诔文以彰德行,祭文用于典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文体历史流变的述考,从文体学的角度结合具体文本认为其文体特点是:叙述事实纯正真实;运用文辞简洁核要;抒写感情哀伤缠绵。骈文哀祭文和古文哀祭文相同之处在于抒情性和实用性。不同之处表现在:1、渊源关系不同。2、语言形式不同。3、文体风格不同。4、对后世文风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苏梦蝶 《文教资料》2020,(4):15-16,24
悼亡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其文体可细分为悼亡诗词、墓志铭、诔辞、吊文、祭文等,明末清初又出现"忆语体"新型悼亡散文。悼亡文章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感情抒发方式有共同之处,也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与蕴含其中的"无常"观。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中国的出现虽然在 30年代 ,但这一文体在此之前就已产生。从文体传承的关系和历史的发展来看 ,这种文体因素最后成为一种具有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政论性特性的新的独立的文体形式 ,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国古代纪实文学可以说是今日报告文学的历史渊源。古代的许多作品虽不能冠以报告文学的名称 ,但已具备了报告文学的某种形态 ,我们称之为报告形态。从报告形态到报告文学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祭文,是一种在祭祀或者祭奠时表示哀悼或者祷祝的文体,也称作悼祭文、伤悼文和哀吊文。此外,祭文以其用途和死者身份上的差异,又可以细分为祭文、哀词、诔文、吊文四种主要文体[1]。狭义上的祭文专指以“祭某某某文”为名,以四言韵句,或者骈句、散句、骈散结合的方式创作的,用以祭祀表示悼念的应用文作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均属于狭义祭文。一、欧阳修祭文的创作分期本文的研究对象选自于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的《欧阳永叔文》,分别为:《祭尹师鲁文》(1048年)、  相似文献   

9.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0.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1.
《文学苏州》属于"瘦身"文学史,简笔精写,量身定做,其结构特点与文字表述,均体现了文学史写作的"适度"原则。全书每一章的综述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不枝不蔓,以近三分之二的空间容纳作品,体现了以史为导、以读为重的编写特点,让读者文史两兼,多思而广得,体感而深受。这对于改变当下文学史写作臃肿而无节制的现象,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知音》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该篇中他指出了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博观"、"六观"和"沿波讨源"的途径实现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并从"情动辞发"和"披文入情"两方面论述了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现在所见的古代诗文墨迹,人们基本将其当作书法艺术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代文人无论是记言记事,还是作诗作文,其书写的墨迹原本是应用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所要传达的信息借助文字予以彰显。从作者书写的动机和书写之后形成墨迹的功能来看,这些墨迹首先是文学作品的文本;其次古人将字写得好看些;再次由于印刷技术和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出现,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它最初的文本——书写墨迹,则被当作另一种审美形式——视觉艺术了。因此,当代所谓书法艺术,自作诗文甚少,人们欣赏书法作品,亦基本不读文字而只看墨迹是否"好看"。如此以来,书法的文化性、文学性日渐式微,其形式美感日益流行,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剖情析采"之创作论中的第一篇,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了深度的理论阐析,是专门论述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著名论文。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关于艺术构思的论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陆机的《文赋》,其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这些理论较之《文赋》却又更为细致深入,无疑也是对《文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代科举非常重视试判。作为考察吏能的文体,并不似唐代杜佑所说专以难人为能事;判题本身被赋予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文人政治下受尚文风尚的影响,在判体文中,吏能主要表现为学问精通、文章美丽。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中的梦意象描写既具有意象的共性特质,又具有梦境题材所特有的表现张力。《庄子》寓言关于梦意象的开创性应用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梦意象的分析不应局限于推论性的审美层面,更应关注其表现性的审美机制研究。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从言、象、意三个层面解构庄子寓言梦意象的动态生成过程,并籍此理顺梦文学创作从能指到所指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诗歌元文学倾向渐渐显现 :对诗之为诗的本体性追索 ,悄悄溶解于对写作自身、操作技巧和语言的重新考量 ,一些诗歌成了“文本中的文本”。对这种元文学倾向的内在动因、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潜在意义进行探讨 ,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Web2.0是充分互动、个性化、去中心化和拥有完全信息自主权、以人为核心的网络新阶段。传统写作理论面临重构,作者和读者界线趋于模糊,文本结构从有限到无限,把关角色出现转型,主题趋于多元取向。新时代展示出全新写作前沿领域,如博客化写作,马赛克拼贴形式,数据库叙述理论,网络文学的新形态,网页制作等。写作研究前景诱人,写作向各个领域渗透,人人将获得写作权利,文本体裁超越疆界扩展,文字与图像结盟,写作趋于即时化和娱乐化。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与古文运动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历来观点各异。有肯定的,亦有否定的。应从古文运动兴起前后的两个时间段来看二者的关系。古文运动兴起之前,传奇文以其散文的形式和通俗的内容,为古文运动开路;古文运动兴起之后,进一步推广了散文的形式,其"道"的内容给传奇文增添了写实精神,而传奇想象、虚构等创作方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古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