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跨度双层穹顶网架高空拼接可行性一直是建筑业的难题。提出对大跨度双层穹顶网架进行可行性设计并完成双层穹顶的测试。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大跨度穹顶预应力双层网壳结构中的各构件包括:普通杆件、直线索及多折索等多个受力单元进行刚度矩阵分析;根据杆索各单元的刚度矩阵以及杆和索组成的预应力体系得到总刚度矩阵,运用静力平衡方程对预应力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表述,同时利用网壳边界条件重新更改总刚度矩阵后求解计算静力平衡方程,以实现大跨度穹顶设计方案的设计;在仿真环境下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获取针对穹顶结构的不同跨度、不同网壳厚度及不同支承方式对凯威特型球面网壳结构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运用文中凯威特型穹顶结构能够有效完成大跨度双层穹顶网架高空拼接工程。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空间以其空间刚度大、整体性能好、抗震性能强、自重轻、用钢量省、平面形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在大型水泥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两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和双层球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双层网壳结构中的一些设计要点、基本原则,探讨了各种节点设计应注意的事项,这将对工程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娜  岑培超  罗尧治 《科技通报》2008,24(2):224-230
扇贝形体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是符合力学机理的空间壳体。本文针对扇贝形曲面进行形态仿生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中的双三次B样条方法重构曲面造型,并结合空间网壳结构特点,对曲面进行网格合理划分。同时,运用应变能最小原理,考察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进行形体优化分析,最终实现了仿扇贝形体的网壳结构快速建模。  相似文献   

4.
弦支穹顶结构是20世纪末期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形式,是综合单层网壳结构和索穹顶结构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兼具两种设计结构的优点,在实际建造中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铸钢节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点形式在目前多种空间钢结构中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中常见的铸钢节点有铸钢球节点、铸钢索夹节点和铸钢支座节点三种,本文主要阐述了铸钢索夹节点在建筑工程弦支穹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措施和方式,并且针对其设计、有限元计算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日后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刚性网格索穹顶结构自身的稳定性较强,而且可以很好满足大跨度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相关要求,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首先对刚性网格索穹顶结构进行简要的介绍,其次讨论了刚性网格索穹顶施工成型的相关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跨度建筑一座座耸起,这是我国大跨度结构建筑先进水平的主要体现,对于大跨度结构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审美价值,也构成了建筑的多种多样。所以我们现在对大跨度结构建筑越来越重视,网壳、网架、膜等等的结构一同组成了建筑空间结构的新前景。本文就将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网壳、网架、悬索等结构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高端的技术手段和新型的建筑材料,并在建筑行业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然而,要保证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与行业标准,加强结构企业的管理与监测的同时,提升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制作与安装的水平。详细的介绍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施工技术,并阐述其施工特征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概述 Miura在1986年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将索网结构用于高精度、大口径星载可展开天线反射面支撑系统这样的设计概念。纵观太空可展开天线的发展历程,这一设计概念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地面建筑特别是大跨度场馆就开始逐渐使用索网结构作为它们的屋顶结构。索网结构较轻的质量、优异的承载能力、简单可靠的生产安装方式、低廉的经济成本和优良的抗火性能,使它渐渐成为构建大跨度建筑屋顶的较为理想的结构形式,并在二十世纪后期陆续出现了空间素桁架、空间索梁组合体系以及大型索穹顶等更为复杂的索网结构体系。太空可展开天线的设计理念也是自上世纪50年代起才开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太空可展开天线同样具有轻质量、大尺寸、低成本的要求,而这些结构上的需求与地面大跨度建筑的屋顶结构的需求非常相似,因此将索网结构用于可展开天线的设计思想的产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除此之外,索网结构施加预张力前柔性、施加后预张力后刚性的特点,还可以满足可展开天线可收拢/展开的结构要求。由索网结构的上述形式特点可知,选择将其用于太空大尺寸可展开天线是一个合理且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单体建筑的屋盖结构中,类似于其他结构类型,静力计算分析始终是结构设计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核结构全过程工作状态。无论服务于哪种结构计算分析的环节,静力分析的作用主要是确定结构中关键节点位移及杆件应力。但是,对于网壳结构这种超高次静定结构,结构变形对其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一个完整的网壳结构的设计,往往需要进行重复设计和计算过程以达到安全的工作状态。以一个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为计算分析对象,结论如下:单独对屋盖进行分析网壳跨中最大竖向位移值37.4mm,挠跨比为1/2390。均满足规范对单层网壳最大挠度限值要求;静力和动力都能检查得到的结构存在稳定薄弱环节可见对此大跨度网壳结构的稳定性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11,(14):5-5
董石麟,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结构专家,1932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建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空间结构》杂志主编。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科技领域建立网架结构拟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图表,创建计算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的新方法——下弦内力法,对组合网壳结构首次提出拟三层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调和序列研究超二次曲面Q3中的共形极小二维球面,得到四类线性满的常曲率的极小二维球面.尽管它们在CP4中都是极小的,但是它们的几何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索网张拉结构利用索杆的张力成形特性来形成大跨度结构体系,地面索穹顶结构以及空间索桁张力结构均为该结构类型。本文根据索网张拉结构的理论研究发展情况,分别对索网张拉结构的形态分析设计方法、整体性能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邯郸市某大厦为背景,采用模软件Sketch Up、管结构设计软件STCAD,从实体建模的角度出发,以网壳上一系列关键点为突破,针对这种特殊空间网壳结构的找形分析过程进行研究,实现异型网壳的三维模型的建立为异性网壳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膜结构又叫张拉膜结构,是以建筑织物,即膜材料为张拉主体,与支撑构件或拉索共同组成的结构体系,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良好的受力特点,成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之一。膜结构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它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与材料科学、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结合具体环境,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膜结构能建造出标志性的形象工程。为此,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膜结构施工安装的具体工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呼和浩特火车东站站房为大跨度钢结构屋盖,采用了托换桁架实现屋面上部80米穹顶和下部花辦状屋盖钢结构的受力转换,对应位置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非常复杂,是整个屋盖结构体系成功传力的关键,采用机理性试验研究,制作了1:2节点模型进行荷载试验,研究其节点应力特征,和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节点设计的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6.
韩冰  梁帅 《科技风》2011,(8):14+33
网壳结构中引入将粘滞阻尼器,分别输入两种自然地震波和一种人工波,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双层球面网壳进行了减震分析。比较无阻尼器和装有阻尼器的网壳不同的动力响应。研究表明,粘滞阻尼器对网壳的减震效果明显,安装阻尼器是网壳的一种有效的减震措施。提出在双层球面网壳的上下弦最外圈环向杆件上安装粘滞阻尼器是一种有效的布置方式。并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和文化需求的扩大和人们对建筑欣赏品味的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产品上的应用,再加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跨度空间结构成为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8.
钢结构通常有框架、平面(桁)架、网架(壳)、索膜、轻钢、塔桅等结构型式,其理论与技术大都成熟。亦有部分难题没有解决,或没有简单实用的设计方法,比如网壳的稳定等。结构选型时,应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本文对结构受力构件进行截面预估;然后进行结构分析、构件设计及节点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建筑工程中,网架网壳结构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建设中,它既是承载建筑结构符合的结构体系,也是一种超静定空间的结构体系。网架网壳结构设计在当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中是相对最常见的,它主要是对建筑中的各种结构、模板等各种问题以及参数进行探讨分析,对于建筑结构的计算与控制等问题而产生的原因提出设计重点。本文就网架网壳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概述了常见的几个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沪宁城际惠山站站房屋面是单层网壳结构,跨度大,设计难度较大。根据屋盖钢结构的特点,按照《空间网格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了线性整体稳定性分析和相关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惠山站屋盖的结构稳定满足规范要求、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