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加爵已经是过去式了,但现在许多人仍避讳正面谈论马加爵。其实马加爵是个教材,一个经典的教材, 值得社会各界关注,更值得教育界深思反省!在纪念雷锋的三月,我再次把马加爵拿出来“炒作”,用心良苦。雷锋精神就是舍己为人、关爱他人。雷锋那个时代虽然国内生产力落后,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情是当今时代所缺乏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很多人眼中人与人之间第一位的永远是物质利益,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雷  相似文献   

2.
宋彬  齐彦 《青年教师》2004,(8):28-29
涉嫌杀害4名同学的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被绳之以法后,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对此,师生都很关注,作为心理老师的我也想了很多。“马加爵事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有震惊、惋惜、痛心,更应当有反思和引起教育的关注。马加爵的犯罪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主要是心理问题、人格问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4,(7C):16-27
马加爵案件的发生距今已过去几个月.案件本身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惊、惋惜、遗憾,更多的则是反思。如果马加爵能有几个好朋友,如果家长老师能早些发现他有心理问题,如果马加爵能早点悟到人生的意义……对马加爵来说,这些“如果”已经没有了意义,但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与马加爵有同样境况的人,反思这些“如果”,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解读马加爵》是在马加爵一案被各种媒体渲染得沸沸扬扬之后,我给学生上的一堂心理活动课。课前,我收集了网上有关马加爵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整节课的安排是以通缉令作为引入,以马加爵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附带地介绍了四名被害人的情况。本来我只是想让学生了解马加爵事件的始末,并听听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感想。所以在幻灯的最后,我呈现了这样几个问题:你对马加爵杀人事件有何感想?  相似文献   

5.
案件回放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3 月15日晚8时许,公安部公开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今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发现4名大学生被杀死在宿舍内,经当地公安机关侦察认定,作案人系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公安部于2月24日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通缉令,号召人民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查缉马加爵。此后公安部2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查缉马加爵。各地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部署布下了天罗地网。3月15日晚,海南省三亚市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的线索,将伪装成乞丐的马加爵一举抓获,经指纹比对鉴定确认无误。经初步审查,马加爵交代了因与4名被害同学发生矛盾,为报复泄愤,于2月13日至15日先后将4名同学杀害的犯罪过程。现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相似文献   

6.
公安部公开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犯马加爵终于在海南三亚落网。但这起大学生杀人案给予人们的深思却远远没有结束。马加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挫折?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个昔日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挥起血腥的石锤?法学硕士阿成和茼子对马加爵一案从多个侧面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详尽采访,试图寻找马加爵犯罪的心路历程。本刊特别推出他们的纪实报告,欢迎读者来信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终告结束。马加爵被执行死刑。一个年仅23岁的生命在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该为家庭为社会尽力尽责的时候,却因为不足道的事伤害了四个家庭,成了罪人,走向了刑场。在马加爵短暂的生命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学校读书,家庭影响对他固然重要,可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学校、老师、同学、社会。如果能够给他多点关爱;如果周围的人与他多些沟通,多些交流,他会怎样呢?本刊这期全文转载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对马加爵的刑前采访,马加爵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对人生的忏悔醒悟不能不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在一些报纸和杂志上了解了关于大学生马加爵犯罪一案,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为此,我感到马加爵既可恨又可悲。为了一句话竟杀了4个人,包括他自己,5条人命没了!这值得吗? 据说,是因为在一次打扑克牌中,一位同学看见马加爵作弊,就指责他,而马加爵又说自己没有作弊,就这样,对方说了一句难以入耳的话刺伤了他的心,而使他产生了杀人的念头,把他从此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相似文献   

9.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6S):40-4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回答.给很多人以震撼,然而这种回答.又何尝不是当前很多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教育在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知识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甚至成为抹杀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马加爵的悲剧,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一案已经过去,但案件引发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马加爵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窗四人,难道仅仅是因为打牌争吵所致吗?显然没这么简单,这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是他犯罪的一个诱因而已,笔者将对马加爵犯罪动机作一下具体的心理分析,并让人们深深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界对“马加爵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有两个根本弊端,即未从人与人的互动对其进行考察,也缺乏从根源上对“马加爵事件”进行解析。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深入探讨“马加爵事件”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春节,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5月16日,江西又发生了一大学生提刀砍死、砍伤数人的悲剧。以我们的评判来看,初中获全国奖励的马加爵,以高分进入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无疑属于“优生”,但是“问题优生”。一件又一件触目惊心的事情,一个个意料之外的结局,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问题优生”的关注。近年来,“差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以及教育转化引起了  相似文献   

13.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同学们对马加爵杀害同学的行为非常气愤,他们说,马加爵不仅剥夺了同学的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学会做人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4.
马加爵杀人是由于心理问题所致.在此案发生之前,不少大中学生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这些孩子在走极端的时候往往是选择自杀,也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心理压力留给自己一人承担,而马加爵的行为却改变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5.
落网,被提起公诉,马加爵父母登门跪求原谅,被害人家属提出巨额赔偿……马加爵事件还没有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这期间学校里的心理辅导讲座也好像一下子多了起来,这也是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最直接影响。 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初春,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时过两年“,马加爵”案件本应尘埃落定,但青岛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洪峰自拍电视剧《马加爵》,又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思考。马加爵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不仅仅只有主观原因,也有大量的客观原因。被马加爵砍杀的四个同学长期看不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校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言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马加爵事件—2004年2月云南大学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为  相似文献   

18.
沸点背景:6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该报记者对马加爵临刑48小时前的独家专访。面对记者,马加爵谈了很多,其中给记者、也是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的一句话:“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难道马加爵不曾有  相似文献   

19.
马加爵杀人是由于心理问题所致。在此案发生之前,不少大中学生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这些孩子在走极端的时候往往是选择自杀,也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心理压力留给自己一人承担,而马加爵的行为却改变了这一切。他选择杀人,其实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心理压力转嫁或推卸给别人。如何防止出现第二个马加爵,是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自己也比较重视。感冒发烧,都知道及时看病吃药。可很少有家长把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反思马加爵,我们向家长提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关注优等生的心理健康。家有优等生是做父母的骄傲。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孩子的成功似乎比父母自身的事业成功更重要。而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学习成绩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甚至是惟一的标准。现在很多家长眼中的优等生,往往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有不少人有这样那样甚至严重的心理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却往往为家长所忽视。下面这位家长的经历与体会,一定会对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马加爵凶杀案,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强烈震撼,马加爵之所以走向今天的犯罪道路,完全是其自卑、孤僻、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缺陷人格的极端流露。马加爵这种人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对马加爵人格形成中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很有必要,希望社会各界以此为鉴,避免类似案件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