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初中《语文》第五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课本对其末段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二句的注释,现摘引如下:"〔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相似文献   

2.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3.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4.
《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传统的古文教材。作者范仲淹凭借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杰出的文学才华,在莘莘学子心中成为偶像。因而当我在明代李贽的《焚书》中看到他讽刺范仲淹是“进亦忧,退亦忧”的“两头马”(李曾以此恶谥嘲谑耿定向等道学家)时,颇不以李贽为然。近日  相似文献   

5.
岳阳楼记(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或用法。(1)乃·重修岳阳楼()(2)属·予作文以记之()(3)横·无际涯()(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薄·暮冥冥()(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而或长烟一·空()(8)是·进亦忧,退亦忧()2.在熟诵课文的基础上,指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填空。(1)全文只围绕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6.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7.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8.
吴续银 《现代语文》2004,(11):10-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就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  相似文献   

9.
儒家正统教育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有着进退尤忧的共性。《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就是一个典例,他一生刚正廉洁、为国为民,素以天下为己任,在遭受贬谪之际写下《岳阳楼记》,全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民本意识,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民本思想的高度浓缩。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句出处及作者11.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王之焕12.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苏轼13.春蚕到死丝方尽13.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14.藏在深闺人未识《长恨歌》白居易15.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李白16.剪不断,理还乱《独上西楼》李煜17.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杜甫18.君王掩面救不得《长恨歌》白居易19.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0.青山遮不住13.毕竟东流去《菩萨蛮》辛弃疾11.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范仲淹12.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李白13.于无声处听惊雷《己亥杂…  相似文献   

11.
(本试卷满分120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7字)。(《敕勒歌》) ②_______(4字),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6字)。(《(论语)六则》)④“_______(7字)”,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7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_______(7字),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相似文献   

1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岳阳楼记》中典型的互文见义句。笔者以为,以此作为解读全文的切入点、突破口方能够省时省事,事半功倍,其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3.
(一》月成写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衡阳雁去无留意。3、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4,各领《风》《骚》数百年。‘飞‘了、、.矛、、.r‘、.矛(.二) 8、青树翠蔓,,_予独爱一,_表现桃花源中环境宁静、优美的句子是哪几句?解释句中加点词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退而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舟尾长约八分有奇陶后鲜有闻O曰01几‘勺d 月tt曰..月门.摺.《三)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吱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主壑鱼直二工空二上基三则忧其君,是进办比,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们即其必曰:说天下之忧而岭…  相似文献   

1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千古生辉、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关系到对全文和作家思想的评价.列宁说:“卓绝地坚持哲学中的严格的历史性,反对把我们所能了解的而古人事实上还没有的一种思想的‘发展’硬挂到他们名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1915年《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2页)《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对这一名句的注释是这样的:“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似乎有把我们今天的“思想”“硬挂”到古人“名下”之嫌.  相似文献   

15.
《岳阳楼记》(初中语文第五册)“居庙堂之高”一句课本注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就指朝廷。”各家注本的注释亦同;《辞源》、《辞海》“庙堂”条除本义外,也只收“朝廷”一义。按一般逻辑和语言规则,“庙堂”指朝廷,“居庙堂之高,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熟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结构,但成语的组织多样,来源不一,用法变化无穷。成语来源于历代典籍,有的是文章原句的摘取或缩写,如“风雨如晦”摘自《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先忧后乐”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缩写。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  相似文献   

17.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仍保存着传统名篇《岳阳楼记》,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仍注译为: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样译法,还见诸于许多报刊、著作中,如刘友三老师在《中学语文190篇精读指导》中就是这样译的。这是欠佳的,甚至是欠妥的。原句是千百年来传诵的名言,也是全文的主旨。这种思想不仅比许多封建士大夫一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出师表》一课的释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操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的。”“好凶”一词,课本注释为“指曹丕”。《语文函授》七八年第一期《〈出师表〉备课笔记》也说:“他(指诸葛亮——笔者注)在文中把曹操称为‘奸凶’”。这些注释,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瑞云同志《关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在本刊七七年第八期发表以后,有一些同志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对黄文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的解释提出了异议,现综述如下:“天下”应作“天下人”理解,不应当象黄文那样当“国家”理解。理由是,这节文字中的“喜”、“悲”、“忧”、“乐”,都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天下之忧”的  相似文献   

20.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