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语文的各位同仁,还有学过《桃花源记》的各位朋友,问你一个问题:想当年陶渊明先生为什么把他幻想出来的那个美妙的去处唤作“桃花源”,却为什么不唤作“杏花源”“梨花源”抑或是“苹果花源”呢?不知道了吧,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小儿科的问题吧!呵呵,告诉你吧,朋友,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我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这样教学生去求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我班有一小子,姓锅名巴。他经常想一些古里古怪的问题来整我,弄得我好没面子。我苦思了一个星期,终于想出了“致命三连击”来反击。一“锅巴,你不是说自己聪明过人吗?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好呀!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我的。”“既然如此,我问你,什么动物最爱问‘为什么’?”锅巴想了许久,答了个“不知道”。我眉开眼笑地说:“连这个都不知道?看你可怜,告诉你吧,是猪。”锅巴愣了一下,问:“为什么?”周围的同学一阵哄笑,他却一脸茫然:“笑什么笑,这叫不懂就问。”“猪最爱问‘为什么’!”不知哪位同学叫道。锅巴…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4.
王俊卫 《教育文汇》2004,(11):38-38
有人问我:“你当语文教师最怕的是什么?”说句心里话.我最怕在布置学生写作文时.听到他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老话:“又写作文……怎么写呀!写什么呀?”  相似文献   

5.
经常有中学生朋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语文成绩怎么总是上不去呢?我也听课、复习,而且做了不少题目啊。”而我会问他(她)这样一些问题:“你早读课会大声朗读课文且及时把该背诵的篇目默写出来吗?你有上课记笔记、回家整理笔记的习惯吗?你有每天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完成作业的习惯吗?你有经常观察生活、练笔、重视口语交际的习惯吗?如果没有,就不要指望你的语文会学好,因为你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有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作文题目《让我感动的一件事》,然后让大家写作文。我发现多数同学愁得眉头紧锁.不知如何下笔。我走到一位同学跟前。他一个字也没有写。我决定引导这些“作文愁苦者”如何动手写作文。我让大家停笔.然后问一位同学:“为什么不写呢?”他回答:“我不会写。”我说:“噢.是这个原因。那你对写作文有什么感觉呢?”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八年我辞掉了在中国台湾的电视记者工作,应美国一个美术馆的邀请,去做驻馆艺术家。刚去的时候,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时都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比较心直口快的朋友,他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了什么话,你误会了?”我说:“没有啊!”又问他,“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贾建永 《广西教育》2005,(7C):32-35
走进校园,随便找个同学问一句:“你怕写作文吗?”估计回答“不怕”的屈指可数吧。为什么呢?做数学题,只要你懂了公式,就能算出来。可是,写作文就不一样,即使把语文课本背得滚瓜烂熟,写起作文来也未必顺手。于是乎每到作文课,放眼望去尽是抓耳挠腮和咬笔杆的,下课后收上来的作文多是七拼八凑的,更有些在作文中闹出了大笑话。不信?一起来看看。  相似文献   

9.
写作文时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很多同学都会说:无话可说!每天单调的生活使作文缺乏素材,真是这样的吗?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双慧眼,只是常常被蒙蔽,才会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张开慧眼看世界,注意观察世界,多问几个为什么,生活中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不相信吗?让我先问你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得上来吗?在你上学的路上,你经常会看到哪些店铺已经开门营业?店主们是怎么吆喝买卖的?你经常在哪家吃早点?店主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到这儿来开店?哪些老店已搬走,哪些新店又开张?这儿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你平时都能多少…  相似文献   

10.
留言板     
斑竹: 我想冒昧地问你一个问题,不知可不可以,你为什么叫斑竹呢?这么奇怪! 广州星星星星同学: 你的问题问得好,其实在下期的《语文世界》中,我就会介绍我的名字的由来。不过你既然问了,我就先告你一点秘密吧!“斑竹”是版主的谐音,我不是“网事如风”这一版的主持吗?简言之:版主,谐音之:斑竹。知道了吧! 这个符号是不是好难懂?别着急,下期见? 斑竹留言板  相似文献   

11.
刘墉 《学习之友》2016,(1):15-16
1978年我刚去美国时,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常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事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什么话让你误会了?”我说:“没有啊,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爸爸写爷爷老师发下作文本时,问豆豆:“你爸爸今年才40岁,怎么参加了抗日战争呢?”豆豆回答:“那是我爷爷。”“可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呀。”“没错。”豆豆回答,“它是我爸爸写的。”大象与蚯蚓生物老师:“豆豆,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豆豆:“我最喜欢大象。”老师:“很好,你能在黑板上把大象画出来吗?”豆豆:“老师,如果一定要我画,那我还是最喜欢蚯蚓。”不感兴趣教算术课的老师问:“有人借出五万元,每月的利息一分,两年后能收到多少利息?”全班同学纷纷运算,只有豆豆端坐不动。“你为什么不计算呢?豆豆。”豆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朦胧诗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有人问我:“你看朦胧诗可以写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写?没有任何人要限制作家以什么风格什么手法写诗的。  相似文献   

14.
高兴利 《山东教育》2011,(12):20-21
前不久,我在网上读到一篇题为《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的文章。文中谈到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文章时,问学生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是这一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也许你有不同看法,但对不起,你别的回答都错了。看到这里,  相似文献   

15.
阿辉同学: 你好! 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提笔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实在忘不了那次作文课上你的“意外”举动:当我把作文题《我也很棒》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写作文时,你显得惴惴不安,不知所措,眼神中一片茫然。然后,你踯躅地走上讲台,悄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换个题目写吗?”“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优点。”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在回忆父亲对他的培养时,曾经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孩子问我:“看见那个鸟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我一点都不知道。”我回答。“那是一只褐色的、会发喉音的画眉,你父亲什么也没教你吗?”  相似文献   

17.
记得儿子没上学前,总缠着我给他讲故事,讲得累了,烦了,就丢给他一本书,他自己倒也翻看得津津有味,口中还念念有词。上了学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他喜欢看的图书全都束之高阁。总有朋友逗他,在学校最喜欢什么课?他会说是数学;再问,是体育;还有呢?就是英语。总没有语文。问为什么,回答是“语文没意思”。于是,朋友又拿我打趣“:你这个语文老师,是怎么当的?”我无言以对。哪一位语文老师不想教好语文?可是,我们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去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18.
王佳 《广东教育》2009,(3):19-19
朋友,我问你:“你看过奥运会吗?”我想,你肯定会回答看过。那么,我再问你,你知道奥运五环的颜色吗?我敢说,很多人都难说出正确的答案。事实上,自从北京申奥成功以后,“奥运”几乎就成为我们的日用消费品:2004年夏天,我们看奥运,谈奥运,对于奥运,我们不可谓不了解。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南通市语文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钻石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平时人们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为宝贝。现在你跟我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然无光吗?”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  相似文献   

20.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长期以来学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两大课题。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教读《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她板书课题后就问学生:“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你们反对什么?”学生回答:“我反对家长独裁;我反对题海战术;我反对老师罚同学抄作业;……”又问:“你们为什么要反对这些?”学生被难住了,于是转入课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