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人民日报编委会对“两会”的宣传报道高度重视,除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外,还要求在言论上很好地体现和宣传会议的精神,既抓好社论,也抓好小言论。“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共发表“两会漫议”8篇,“记者随感录”11篇。“记者随感录”是今年的新品种。这些四五百字的小言论犹如一朵朵小花为人民日报“两会”  相似文献   

2.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人民日报编委会对“两会”的宣传报道高度重视,除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外,还要求在言论上很好地体现和宣传会议的精神,既抓好社论,也抓好小言论。“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共发表“两会漫议”8篇,“记者随感录”11篇。“记者随感录”是今年的新品种。这些四五百字的小言论扰如一朵朵小花为人民日报“两会”宣传报道的大树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3.
“代表入京华,聚八方生气”——人民日报记者对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精神面貌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的委员们。这次“两会”,的确不同寻常,因为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早在全党全国传达贯彻。神州大地春来早,代表、委员情绪激昂,会议气氛轻松活跃,为“两会”报道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4.
“代表入京华,聚八方生气”——人民日报记者对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精神面貌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的委员们。这次“两会”,的确不同寻常,因为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早在全党全国传达贯彻。神州大地春来早,代表、委员情绪激昂,会议气氛轻松活跃,为“两会”报道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两会”上的香港记者周燕群,翟跃文采访今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我们在采访的空隙...  相似文献   

6.
记者云集早有人说,一年一度“两会”的记者云集可称作中国的“记者节”。 3月18日、20日开幕的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和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春暖花开之际再次令人瞩目。作为中国的窗口,里面传出迅疾的改革开放的鼓点,引得记者蜂拥而至。据统计,除随团记者外,这次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达1050多名,其中外国记者来自近30个国家,达170余名;香港、澳门记者来自21家新闻机构,60余名;台湾记者来自14家新闻机构,27名。香港记者比去年增加较明显。大陆记者  相似文献   

7.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言,开辟《寄语两会》《两会手记》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专栏,除此之外,还专门派出记者盯住“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注意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前后,我先后采访了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天津日报副总编辑邱允盛、北京日报总编辑刘虎山、光明日报总编辑姚锡华及解放军报社长吕梁,请他们谈谈去年“两会”以来新闻改革的情况。现将谈话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编辑:你们刚从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回来,你觉得今年的“两会”有何特点? 答:由于这次的“两会”主要是审议和讨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及关于这个纲要的报告,所以就与一年一度的例会大不相同。代表和委员们普遍认为,这个纲要关系到中国今后十年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从温饱奔向小康  相似文献   

11.
七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堪称是一次“大曝光”,它们以其前所未有的公开性,为国内外新闻记者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充分条件和机会。自中共“十三大”开始趋热的我国新闻界的竞争,在两会期间形成整体展开之势:——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记者一反“配角”常态,纷纷“抢”话筒发问,逼使当惯“主角”的外国记者们不得不要求“通融”;——“两会手记”,“两会漫笔”、“两会寄语”、“议政录”、“本报专线电话摘录”、“发言摘编”、“专  相似文献   

12.
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采访的中外记者达1400多名,为历次“两会”之最。今年“两会”之所以如此吸引记者,不仅在于是一次换届的会,还在于这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为举国上下所关注。加之,这次会议举办“新闻报道奖”,也吊起了记者们的胃口。因此,“两会”对新闻记者们来说是一次“全国写稿锦标赛”,而为了成为参赛的佼佼者,各路记者竞相亮出奇招、绝招,展开激烈的“新闻大战”。“两会”期间,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新闻中心,还是代表、委员住所,随处可见记者们步履匆匆采访的身影。如某位记者物色到一位采访对象,刚进行采访就有同行围拢过来。还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七八个话筒同时伸到某个被采访者面前,照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各省、市代表团的随团记者也不甘示弱,充  相似文献   

13.
采访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 在香港,600多万人口可以选择的是近60份报纸、15家广播电台,加上98%的家庭电视普及率、发达的卫星直播电视和发展中的有线电视,已近饱和的各种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对记者来说,总部不会分配具体的采访题目和要求,但他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2005,(4):F002-F002
当年的全国“两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名记看报名采访。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开幕.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众多记者集中到人民大会堂,聚焦“两会”代表、聚焦盛会盛况。  相似文献   

15.
七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堪称是一次“大曝光”,它们以其前所未有的公开性,为国内外新闻记者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充分条件和机会。自中共“十三大”开始趋热的我国新闻界的竞争,在两会期间形成整体展开之势。——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记者一反“配角”常态,纷纷“抢”话筒发问,逼使当惯“主角”的外国记者们不得不要求“通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 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由于代表们的民主要求而趋向生动、活跃。被国外舆论称之为“举手机器”的中国式人民代表中,开始有人对主席团已经通过的决议、议案有选择地赞成、反对、弃权,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高坐于主席台上的中央领导人陈述自己的反对意见,这标志着中国的人民代表正在走向真实、走向成熟。新闻本体的变化,使采访“两会”的中国记者也一反常态,变得愈加活跃和主动。我们曾为此而沾沾  相似文献   

17.
七届全国人大、七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下简称“两会”)显示出的前所未有的开放,由于新闻媒介的传布,已为世人认可。新闻界在努力展示“两会”开放姿态之时,实现了自身改革过程中的一次突破。这个突破令人欣喜,但它是带着历史“惯性”的突破,存在着值得忧思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刘毅 《东南传播》2012,(4):3-I0001
<正>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了。走出人民大会堂的代表,在广场前纷纷留影。他们中的许多人明年此时将不再以代表身份来京履职。此情此景告诉我,又一个五年了。人大代表是五年一届,而我参与两会报道已有20年"会龄"了。记得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大会  相似文献   

19.
高方 《传媒》2015,(5):8-10
作为一名媒体记者,尤其是专业期刊的记者,能参加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既是光荣的任务,也是从业的梦想.万物复苏之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政协的5000多位代表委员们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许为国家改革发展谋大计、出良策,为圆“中国梦”扬正气、传民声.本年度“两会”,《传媒》杂志获得了一个难得的上会采访名额,特派本人上会,记录和报道此次“两会”的盛况.  相似文献   

20.
刚刚结束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不仅将以其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主题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大会的新闻宣传,也以推进新闻改革,开放新闻报道的新成绩,预示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走向更加繁荣的美好前景。如同人们所说:“两会本身也够开放的。就说记者招待会吧,天天都有。”“真叫开眼,台下什么都能问,台上什么都答。”(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