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应然的内生特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本土特色"。"中国特色"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世界一流"目标并行不悖,"中国特色"是中国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践理路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大学的"分类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招生》2022,(1):38-41
"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风向标.其中"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无疑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石,许多"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发展受到很多考生与家长的关注.这些高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优势学科贡献颇丰,也成为高校闪亮的"名片".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据,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4所理工类高校...  相似文献   

3.
今日教育的"失范"就在于"目中无人",失去了自己的世界与地位,成了社会的附庸和工具.因而应重新思考人与教育的关系,让"教育:成为你自己".第一,教育应该成为"它自己"即教育自身的"解放";第二,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使人"成为你自己".  相似文献   

4.
<正> 大力开发国际化课程,为一流的学生选择世界一流学校提供条件,是未来中国一流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南京师大附中"每一位学生的卓越发展",应该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卓越发展;"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不仅仅是中国,更应该是整个世界。只有胸怀祖国,放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到底在哪里?5月2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表示,当前中国高校应该从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建设上来,而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大学理念和制度的对话应该成为国际间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并非是西方文明独特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中同样包含有学术自由的思想元素,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学术自由精神,既是对西方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学术自由观的补充,也是消解大学文化殖民主义倾向、开展中外大学平等对话、提高中国大学文化自觉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去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职业教育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他鼓励同学们"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新交化,给新儒家学说提供了重新回到社会主流地位的机会,但由于与传统儒家文化的一脉相承,新儒家要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还须解决自身建设、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对话、形而上层面的精神关怀等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流本科教育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提供一流本科教育的平台,也是支撑世界强国的核心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客观上要求建成若干中国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与专业。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与本科教育范畴架构的前提下,对中国大学进行客观分类和特征化,进而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双一流"战略评估标准,有助于为国家公开遴选和动态评估"双一流"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建设政策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其在国际学术竞争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等,依然是一系列有待澄清的问题。这不仅关乎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评价,而且影响着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及其进程。基于此,以软科2017—2021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大学学科建设颇有成效,呈现出进步态势,当前位居世界第二,并有望在2030—2035年超越美国。从五大领域来看,中国大学在工学领域表现亮眼,2020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生命科学和理学领域表现愈加强劲,居世界第二、第三,但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还有待付出更大努力,暂居世界第六、第七。对此,未来“双一流”建设应坚持学科均衡发展战略,即实行理工融合发展、推行生命科学与医学协同发展、坚持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理念以及发展学科建设优势联盟。  相似文献   

11.
一、"不同文明间对话"的由来 "不同文明间对话"是由伊朗总统赛义德·穆罕默德·哈塔米首倡的.哈塔米在1997年会见部分学者时提出了"不同文明之间应该进行对话"的观点,并于1998年11月出席第53届联合国大会时进一步加以阐述.大会在1998年11月4日第53/22号决议中决定宣布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年",并呼吁各国政府、有关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通过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组织规划和执行适当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方案,参与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承认和了解他种文化与文明,消弭冲突,增进合作,为人类更好地相互理解开辟道路,促进全球和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逐步推进,当代中国大学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着、思考着和实践着"世界一流大学梦",纷纷制定"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国际一流"等大学战略目标。大学战略目标,是一所大学追求卓越的现实需求,更是一所大学科学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从战略管理、政策环境和治理实践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当代大学追求卓越的基本工具、外部条件和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目前社会上不少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其实,创造"最优标准",培育"精英人才";勇担"人类使命",挑战"人类未知";造就"顶尖大师",贡献"原创性成果";夯实"基础研究",追求"开拓性发展";张扬"大学之道",哺育人类精神情怀,这些才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应有贡献"或"应有价值".应当说,21世纪,中国研究型大学能不能在"实质性贡献"方面达到以上的"应有高度",这确实是中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4.
潘云鹤在2006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撰指出,大学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未来支撑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之一则是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中国大学越早越多地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对中国尽早成为创新型国家越具有战略意义。首先,中国大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转变观念,过去我们以专业为本,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今后应该转向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其次,我国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成创新型国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知识的会聚与交流中寻找突破。第三,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大师,应该具有历史自豪感。第四,创建一流大学既要自主创新.也要借梯爬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复演、复算《2010中国大学评价》,发现《评价》中存在系列问题,如:以"数量"代替"质量",将"质量"与"数量"混为一谈;基于《2010中国大学评价》测算出的国际一流高校"人才培养得分"与实际认知严重不符;计算"科学研究"得分时,仅对论文量及论文被引量做简单相加,没有剔除学科差异影响;基于《评价》的测算出现了我国高校在没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情况下其"科学研究得分"已经超过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非常理性结果。因此,依托《评价》发布的大学排名未能真实反映大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实力,其客观性、公正性、公信力应予以质疑。  相似文献   

16.
<正>自国家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以来,社会各界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双一流"战略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将中国高水平大学推到了世界高等教育舞台的最中央,与世界一流大学直接进行比拼。为了在比拼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大学必须掌握相关的"游戏规则"和衡量标准。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四大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最时尚的词莫过于"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例外。甚至,每年还会推出各色"大学排行榜",给大学排出三六九等。不过,对于这些热闹非凡的"大学排行",我在好多文章中曾经批评过。我认定,"大学排行榜"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因为排名只能依靠数字,而数字是很容易造假的。如果以为读书人都讲"仁义礼智信",那是低估了造假的巨大收益,而高估了道德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18.
"对话"教育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生、教师在平等状态互动下实施"教"和"学".如果把这种教育理念的思维方式"普泛化",不仅能够在教学上达到新境界,也可以促进各种教育理念的"融合",真正落实"每一个培养对象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会更好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的观念,甚至有利于树立人与人平等的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9.
这次博览会为我们彼此了解打开一个新的视野,是一次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也是一次多民族文明的对话。开放的景德镇必将"集全球工艺之大成,汇世界科技之精华",演绎辉煌历史,开创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需要在理念更新、投入增加和制度变革三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最要紧的是解决大学的见识、视野和胸襟的问题,即能否敏锐地把握新趋势,自觉地担当新使命,恰当地回应新需求。知识生产模式Ⅱ方兴未艾,为中国大学创建一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能否在做好学科导向研究的同时,果断地在问题导向、应用导向的研究方面精心布局、积聚力量,争取突破。这既考验大学领导层的胆识和智慧,也有待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与政策的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