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都说教育是神圣的,但不知今天说起"教育理想"还能让多少教师砰然心动.对"理想"这两个字,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缺少一个前缀词——"我自己的".我们应该有"我自己的理想". 我一直相信,教育理想从来不是教育家的特权,也不只是贯彻国家或者学校的精神.我以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憧憬,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的作品是"人".教育是在创造未来.人总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留给未来的.如何去影响你有机会影响的人,这反映出你内心最希望将来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这样的事情,自己没有理想的人是做不了的.  相似文献   

2.
"劳动"与"闲暇"的对立造成生活的割裂,究其原因是"必然劳动"超越人的必需,异化为控制人的理念,这种理念对教育影响尤甚.以"闲暇"超越"必然"可消解生活的割裂,培养"整全的人".基于"闲暇"理念的教育势必发生转向,其"成人"之道在于促进人"理性的兴起"与"身体的蓬勃",其路径在于"必然"与"闲暇"的"中庸".  相似文献   

3.
我常常听到教师总是轻易地就对一个孩子"盖棺定论":"你们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托马斯·曼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要为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真的,请骄傲地做你自己,而不要小心翼翼让别人定义你."我就是我",而非别人盼望中的"我".  相似文献   

4.
徐娟 《教育艺术》2008,(1):44-45
落水被救,在看着救自己的人在水中挣扎时,却默然地头也不回地走掉.因为没能收到资助自己上学的好心人的及时汇款,就打出这样的催款电话:"你不是说好要将我供到大学毕业吗?我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难倒了一所中学里的一大半学生,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更是交了"白卷".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本文以音乐通识教育为着力点,通过对国内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与做法,针对国内通识教育的弊端,对高等旅游院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87):170-171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简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有良好习惯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在教育实践中,学者发现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沐浴在"赏识"阳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平常人即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平常人具有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而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孩子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快乐"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在上世纪五十至六七十年代有过悲惨的遭遇.人们每当回首往事时,就警示自己:教育规律是违反不得的. 不错,那个年代教育的不幸,确实是违反了教育规律的结果,但这话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比如说,一条板凳,就是不要让你坐,他就拿起斧头把它劈掉了.没有凳可以坐的人哀叹:他违反了"板凳是拿来坐的"规律.可是,他还遵守了另一条规律:"木凳子是可以用斧头劈烂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上半叶卓越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备受后来者关注.然而,对自己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活动,陶行知曾明 确告诫:"仿我者死,创我者生".因此,后来者尤其教育工作者应该向陶行知学习什么,成为"研陶"、"学陶"、"行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视人为人——对人的认识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关爱,是陶行知情感世界的外现;将教育当做教育——对教育保持敬畏并谨守教育边界,是陶行知思想与行为的内在信念;视教育为成人的方式——对人进行人的教育,是陶行知始终不渝、终生实践的动力源泉.笔者以为,浓郁的人文关怀、审慎的教育坚守、不懈的教育追求,是陶行知的教育精神,也是任何教育应该具备的.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固守与践行,成就了陶行知,成为学习者必须予以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界早就推行赏识教育,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自己过分威严的形象,给学生展示自己和蔼可亲的一面,尽量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作出认可的评价,使用一些赞赏的词语,如"你真棒""你太能干了""你回答的正确""你太聪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