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全面提升图书出版质量,本文在明确图书校对工作侧重点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限制数字出版时代制约图书校对质量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知目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图书校对质量重视程度不高、图书稿件与校对工作人员存在矛盾关系、图书审核细致程度较低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高对图书校对质量重视程度、科学优化图书校对机制、提高编审人员综合素质等策略,以期为图书校对技术革新、加快图书校对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谈校对程序的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校对程序的规律性伍燕芳事物的本质联系,就是规律。研究校对程序,必须掌握它的基本规律。校对程序的基本规律就是校对流程有序性的全过程自身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它制约着校对程序过程的一切活动。因此,要做好校对工作,就必须遵循校对程序的基本规律。校次之间的有序...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图书校对质量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明确图书校对相关概述,发现图书的审制工作存在问题,阻碍了校对工作的严密性;校对队伍编制不够合理,激化了图书与作业人员间的矛盾;出版部门对校对质量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图书校对行业的发展。对此,应对图书审制工作加大监督力度,将校对队伍科学编制,并加强对图书校对质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制约校对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书刊出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的主要任务就是消除排版过程中产生的一切错误,最大限度地降低期刊的差错率,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本文分析影响科技期刊校对质量的因素,探讨有效控制这些因素的方法,提高科技期刊的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受媒体融合发展限制,目前图书校对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方法】通过对数字出版重要性的分析,推出建设融媒体出版编辑部的必要性,研究融媒体背景下图书校对质量提高策略,首先分析了图书校对原则及重要性,总结了制约校对质量的因素;其次明确了融媒体背景下图书校对存在的问题;【结果】最后阐述了融媒体背景下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对策。【结论】为后续图书校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任叔与校对工作江达飞多年来,出版物的差错率居高不下,个中原因颇为复杂,并非只是校对一个环节出的问题,然而书刊疏于校对,校对本身质量不高,却也是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恢复我国出版界历来重视校对工作的传统,健全校对质量的保障体制,应是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9.
一、现状及其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约校对质量的因素也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从主观方面(校对人员)来讲; 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校对人员对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认为校对人员长年累月与文字打交道,出些差错难免;或缺乏质量意识,片面追求完成和超额完成数量;或对原稿的疏漏视而不见,任其自然。如此等等。 2.文化及业务素质上的偏差。目前的校对队伍整体素质是高的,但其中年轻人多、新上岗的多,往往缺乏应有的基本素质。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有的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普遍的是所学知识原地踏步,缺乏培训,得不到相应提高;业务素质方面,有的对出版知识知之不多,甚至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弄  相似文献   

10.
把好校对“十关”提高期刊质量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杨丽君校对是期刊出版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校对是构成出版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对的基本要求是忠实于原稿,即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消除排版中的错...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出版校对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出版单位都深刻地认识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市场竞争来自质量的竞争,以质量求得双效是各出版单位追求的首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因图书的编校质量问题而与出版单位发生纠纷的官司时有发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对工作一时之间成了“众矢之的”。在出版界,一方面“无错不成书”,一方面校对工作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出版物每年都以10%到20%的速度增长,但应看到,校对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  相似文献   

12.
搞好校对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瞿君良一、校对的重要性及其职责校对是书籍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的好或差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读者打开一本新书,发现书中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存在不少差...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8)
学术期刊轮换校对初探文/夏洪志轮换校对是指根据期刊每期的校对次数(如三校),安排相应的校对人数(如三人),依校次轮换校对内容,每期轮换校对人员的一种校对组织方法。有的也把轮换校对称为交叉校对法,其实,轮换校对与交叉校对是有根本区别的。交叉校对指的是校...  相似文献   

14.
读、校并行是校对工作的要点。校对工作的实践证明:读得懂才能校得好是校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校对书稿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于期刊来说,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确保期刊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作者对期刊的评判,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性问题。编校质量对于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编校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作者投稿阶段、内容录入和排版阶段、编辑阶段和校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辑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提升期刊质量展开论述,分析了影响编校质量内容的因素,并且针对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出版单位需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培养一批专业的期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期刊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牢记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为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履行个人岗位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5,(5)
校对的风险意识文/蔺久龄当前,有些书刊校对质量低劣,错漏百出,读者反应十分强烈,影响了宣传效果和发行量。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与校对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有关外,主要还是由于校对人员缺乏一种风险意识。所谓校对的风险意识,是指校对人员对校对差错要承担相应责...  相似文献   

17.
论校对工作的规范化□陈红燕校对工作规范化的内容,是按照校对工作客观规律,规定必要校对次数、必要校对时间和选定有效校对方法。一、校对的校次规范校次规范,首先是指校对必要的次数。《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第21条明确指出:“规定的校次,不要任意减少。”中国版...  相似文献   

18.
略论校对的思维活动陈红燕校对是出版工作中有专业性特点但又具有手工操作性质的脑力劳动,因此,校对过程存在有一定规律的思维活动。认识并掌握校对工作中思维活动的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校对的科学研究,对提高校对的质量、效率,有重要的意义。一、校对活动与思维过程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人员配备、硬件配置、校对程序的组织和管理、质量监督几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抓好校对工作。   一、合理配备校对人才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做好校对工作,就要有一定数量和达到一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选拔一个懂管理、认真负责、工作细致、业务能力较强、协调能力强的校对负责人。校对负责人负责着全社书稿校对工作的组织管理,与社内出版部、编辑室等部门协调,对社外校对、工厂的校对质量进行管理。校对负责人日常工作琐碎、具体,除完成自己的校对任务外,还要负责收稿登记、退稿登记、整理稿件、分配校对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