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博物馆职业道德是对公共博物馆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明确阐述,并以此为指导确定博物馆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专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介绍了国际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及其核心价值观,回溯我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历程与现存问题,提出以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博物馆学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甄朔南 《中国博物馆》2001,(1):25-28,32
当前随着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 ,博物馆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挑战 ,博物馆学也在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附属机构中就有一个名为“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 (Internationalmovementofnewmuseology)的组织。为了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 ,有必要对国际上博物馆学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进展有所了解 ,下面就是对新博物馆学的简要论述。   (一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一般地说 ,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 ,并且在运作中…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博物馆界,人们时常在谈论着博物馆学,但不同的人们对博物馆学理解上的差异程度则令人瞠目。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有人是如此容易冲动地把博物馆学奉为“圣经”,而同时又有人只对博物馆学报以讥讽的一笑。这种现象当然是发生于博物馆工作者中了。那么,在普通大众眼里,博物馆学又是什么呢?情形可想而知。1988年,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The  相似文献   

4.
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从理念、实践与研究等多个角度,向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Sandell)提出了问题。桑德尔教授结合自身博物馆工作经验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一话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博物馆学的发展和学科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1962-1974年,我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服务了12年。1960年的博物馆俱乐部,大多数是欧洲和北美的历史博物馆。在其家,它国博物馆根据“老的博物馆”的模式来建立,老的模式占了统治和主导地位。博物馆学已经不是学院派理论,而是博物馆专家根据各自在博物馆中的实践,对博物馆学做出的专业贡献。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著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曾对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世界博物馆领域发展和博物馆学演进过程中的一系列分化事件进行了科学梳理,并指出"博物馆发展中的分化与整合不是孤立的,它是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中产生的分歧,并且形成了两条各有侧重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7.
正博物馆对于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公共博物馆在中国成长已逾百年。这期间,学界一直都在探索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也几经修改,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辨明博物馆(museum)、博物馆学(museology)、博物馆技术(Museography)三词的关系,对于理解博物馆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博物馆是个教育机构。博物馆学即以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博物馆历史、目的、宗旨、管理运营、业务工作等的一门科  相似文献   

8.
<正>一、博物馆与公共教育博物馆的定义是对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和工作目的的直接界定,也是博物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以下简称国际博协)自成立以来一直从博物馆工作实际、运行规律、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考虑,在屡次大会上对博物馆的定义做出修订。  相似文献   

9.
在英美博物馆学传统和新博物馆学的影响下,以欧陆为代表的传统博物馆学体系逐渐势微,作为传统博物馆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史研究同样处于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针对此现象,首先,文章通过重回博物馆学体系的方法来界定博物馆史在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博物馆史的内涵与外延;其次,罗列西方博物馆史的几种书写,不仅为我们呈现了西方博物馆历史发展的轨迹,而且还为我们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最后,文章回到中国语境,直面中国博物馆史与博物馆学体系所面临的困境,从博物馆学的"四对关系"角度来探讨中国博物馆学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博物馆学理论化倾向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博物馆学界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的操作与技术层面向理论分析的层面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本文就当代博物馆学出现的理论化倾向作一个初步的分析。一博物馆学是为了帮助博物馆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产生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长期以来,西方博物馆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重操作、重技术的风气,理论问题较少受到关注。这一点我们从众多博物馆学论著所强调的方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博物馆事务管理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撰写的博物馆学著作,还是莱斯特大学的课程内容,所讨论的多…  相似文献   

11.
现代博物馆的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但相对系统的博物馆研究或博物馆学的历史则只有百年左右。本文从历史主义、词源学与谱系学、文本分析、自然叙事、话语反思等五个方面,尝试建立国际博物馆学百年发展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博物馆史和博物馆实践及博物馆学的关系出发,提出博物馆史就是博物馆学的表达方式的观点,因此,以多元、反思和阐释为标志的新博物馆学相应地催生了多元化、重表达的博物馆史。作为新博物馆学的新博物馆史对表达和阐释的重视导致博物馆史从片面关注孤立的物质性的收藏史,上升到以物质为介质,关注观念和思想的思想史。在如何实现作为思想史的博物馆史的操作性层面上,具有情境主义倾向的物质文化研究方法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发端于 1 972年。这个运动是国际博物馆界的一种新思维和改革传统博物馆的强烈愿望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思潮以及这种思潮的实践运动。 30年来 ,这种思潮有力地影响着国际博物馆界的传统思维 ,同时它在实践中又不断调整自己 ,从而得以与主流博物馆并存于多元化之中 ,相得益彰。一、法国是生态博物馆运动的发祥地 ,是生态博物馆思想的故乡法国博物馆的思想史是非常丰厚的 ,就连法国博物馆现代化改革都可以远溯到二战期间的维希政权时期。可见生态博物馆思想和之后的新博物馆学诞生在法国就不足为奇了。法国是以农立国 ,在工…  相似文献   

14.
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为主题,该主题侧重于博物馆如何面对争议性历史,让博物馆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和平关系的枢纽。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Viv Golding通过博物馆对于争议性历史的态度、讲述,强调了在争议性历史的认知和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合作态度,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展现了博物馆在挖掘争议性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博物馆既是一个地方(国家、城市、社区)文化景观的结穴要地,是一种处理文化景观的特殊工具,其本身往往也构成为一处文化景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本期的专题即循例以此为题。这组文章既涉及博物馆作为文化景观主要体现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巢臻),也涉及博物馆在文化景观以及特殊遗产如考古遗址公园(王方,田湘萍)、农业文化景观(刘明谦)、自然和人文生态(曹兵武)等的保护、展示、诠释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和方法,还涉及当代艺术尤其雕塑等在建构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时与博物馆的特殊关系(张瀚予)。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作者对与博物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作者认为,作为学科概念,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应视作被赋予一定内涵的名词,而目前对博物馆的阐述和解释并非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作者还分析了“博物馆现象”问题,指出“博物馆现象”属于博物馆学研究范畴,但并非博物馆,不能把这种现象与博物馆相等同。此外,本文还对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意义上的博物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层面而言,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而且还是一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思想,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特质不仅限于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自洽性,而且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工具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少数族群、移民群体、地方社会、沉默阶层纷纷以“边缘修辞”的诗学和政治学方法要求获得历史叙事和自我表达的社会权利,以此来解构现代性所构筑的思想大厦。在博物馆领域,生态博物馆正是这种社会秩序变动的思想体现,在与地方达成了“异形同构”的关系之后,生态博物馆在西方社会以“乌托邦”的形态出现,以此来挑战与解构既定的社会秩序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过去近三十年来感知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发展迅速,“多感知”的观念逐渐影响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界。为“视觉中心主义”长期占据的现代博物馆开始重新思考多种感官的运用,博物馆开始更多地考虑超越视觉外的触觉、听觉、嗅觉及本体感觉等感官体验的认知与情感属性,并探索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方式与技术支持。因此,“感官博物馆学”应运而生;本文从“感官博物馆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早期博物馆感官史,结合认知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当代多感知策展实例,对其中的嗅觉深入剖析,探讨其进入博物馆展览的途径、效果、挑战及与观众产生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美学与21世纪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步入21世纪的博物馆将充当“美的使者”,通过博物馆这一美的园地,向人们传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以美化社会、美化人生,在创造新世纪文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博物馆事业,需要合乎世界文化潮流的、全新的博物馆学理论指导。现在的博物馆学多侧重于博物馆应用技术与理  相似文献   

20.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