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2.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3.
李冲 《语文知识》2004,(10):36-36
“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认识我们的国情,要有坚韧不拔的充分思想准备,取得成绩时不盲目乐观,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悲观。”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句子(见高中《语》第一册62页)。《语知识》2004年第6期《语言字规范四题》认为其中的“坚韧不拔”应当改为“坚忍不拔”。笔不同意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4.
文非 《语文知识》2000,(10):32-3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第四册)两次出现“按酒”一词:“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向后我将按酒入去”。课本未注,《辞源》“按酒”条收有二义:一是“下酒”,二是“下酒的食品”(上二例用此义)。后者显然由前者引申而来,如同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奉十斋”的说法.编释为“尊奉佛教的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说谎。这里指信佛吃素”(见课本第104页注解④)。将“十斋”释为“十条戒律”,我们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二册和第四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第四段用到“降服”一词,根据文意来看,应是“降伏”而不是“降服”。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2003年6月第1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以下简称“(必修)教材”)发行的最新版本.笔者在用此书教学时常参阅第三册(必修加选修)教材(以下简称“(必修加选修)教材”),发现其中对发现“铀核裂变”的年代问题,两教材叙述有点偏差。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10.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第三册对《扬州慢》中“都在空城”的“都”字没有作注,致使不少学生心存困惑。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鸬鹚》有一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鸬鹚》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原文中那一句为:“··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该文选入1987年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并没有将“忽然”改为“只要”;而现在改成了“只要”,改出了毛病。课文中所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而不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所叙述的渔人驱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的情景、渔人的忙碌、渔人停止捕鱼后喂鸬鹚吃…  相似文献   

14.
李冲 《语文知识》2004,(6):39-39
①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见高中《语文》第二册附录) ②无论任何时候,文学创作必须源于社会生活。(《“源于”和“缘于”》,见《语文月刊》2002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5.
常见将“偶尔”写作“偶而”的现象。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136页注“间或一轮”为“偶而转动一下”, 《语文报》高中版第93期《“偶然”与“偶而”》则更是通篇写作“偶而”。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人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19.
新版高三《思想政治》(人民社出版)第三课第一节第三框题(教材第77页)“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主要通过依靠法律实现,依法行政,以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中的“依法行政”的表述,笔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