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章主要以10余块留存于世的明清客家妇女参与捐田、捐款的碑刻为分析对象,探讨客家妇女的神明崇拜。明清寺庙碑刻反映出客家妇女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不同教派神,佛教、道教、地方神均有。尽管大多数捐款妇女为本村村民及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女子,信仰圈与社会活动圈均不大,但从明清客家妇女对社区事务有所参与,有的甚至主导了寺庙的整场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2.
谢祐神是唐宋时期福建造神活动中形成的神明,谢祐神信仰是闽西北客家重要的民间信仰。福建造神活动具有中原汉人移民的民众基础和精神需求,宋代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朝廷尊佛崇道的文化政策也为福建造神运动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空间,对淫祀的治理和理学的兴起更对民间信仰起指导作用。在造神和民间信仰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意象文化心理与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客家传统社会是指血缘和地缘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宗族小社会。它有两个明显特征:即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这方式之上的“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客家传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神明崇拜。一方面,对祖宗的崇拜维系着“聚族而居”的姓氏宗族的延续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单个姓氏宗族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免在婚姻、风水、土地、山林、水利等问题上与其他的姓氏宗族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时,便需要有共同的神明崇拜以化解矛盾,求得在同一地域内的各个姓氏宗族的共同发展,因此,要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就必须理解客家人的神明崇拜  相似文献   

4.
闽南是多神信仰的地区。从神的来源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土著居民(闽越族)自然崇拜的遗留(如山神等);二是中原汉族自晋代以来南下时形成的特定信仰(如祖先神);三是外来神崇拜(如佛祖神)隋唐时大批汉人南移,到宋时社会生活逐渐安定,福建地区的造神运动随之兴起。习俗中开山祖被视为保护神加以崇拜,移民社会的特定因素使祖先神较其他神灵更为神圣,信仰更为持久。本文试以闽南曾普遍信仰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为例,探讨其本来面目,剖析其由祖先英雄演化为地方区域神明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浅论宋代木版画中的多神信仰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反映生活,生活中的信仰习俗进入画家的视野是势所必然。从宋代木版画中我们也发现了宋代多样而具体的宗教信仰习俗:不光有对传统的门神、灶神、自然神、行业神、祖先神等的崇拜,还崇拜外来之佛教、拜火教(也称祆教)神。至于那些祈富佑福之神,更是备受人们崇信。兼容并蓄是宋代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客家人就是广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神崇拜的错综复杂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认同边界。广西"那"(壮语是"水田"的意思)文化圈存在外来客家人的社神信仰,他们并非操壮语、侗语的族群,却承接了其当地"那"文化信仰并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建构,因此以玉林市博白县和睦村客家李氏族群为个案,了解族群的辗转迁徙、与原住民的"土客之争"、信仰空间认同等社会内涵,探析和睦村客家族群在那勃社王崇拜中如何进行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而构建了他们"内部认同,外部区分"的边界力量,维护了自身信仰空间的边界与秩序。  相似文献   

7.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文化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诸多的神明崇拜中,关羽与诸葛亮的崇拜同源于汉末三国时期的真实历史人物。这两位刘备集团中的得力干将,在千年传说与信仰的相互作用下,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杰出历史功绩,加上被后人赋予的理想人格,终于发展成为全国崇拜的神明;但是在民间信仰和官方推崇的交互影响下,由于关葛二人的自身功绩和社会需求的差异,导致了崇拜规模、崇拜地域、崇拜形成关键时期等一系列崇拜因素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行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剧情情境中的作用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有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征后的客居生存性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10.
徽州忠义神信仰是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带有儒家价值观的神灵崇拜,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现实人物到忠义神灵,从小范围的民间祭祀到整个徽州的信仰活动,忠义神信仰发生了量到质的蜕变,这些变化离不开民众和政府的双向推动,而徽州社会对忠义神信仰的实践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民间信仰图景。  相似文献   

11.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14.
客家围龙屋是传统村落的典型样式,整个屋村模拟着太极八卦图--一个宇宙生化图式,象征着生命的发源和繁衍兴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带来人与环境的和谐.祠堂是男性主导的信仰空间,整个村落围绕祠堂的祖牌形成多个同心圆,祖牌是村落信仰空间的中心,定期进行的仪式模铸了整个村落的向心力,祖灵崇拜成为宗族的精神统合纽带,衍生了宗族组织、族谱、仪式一系列文化手段,维系着一个宗族社会的伦理生活秩序;水口庙以神明为崇拜对象,成为女性主要的信仰中心和精神依托,从另外一个角度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两个信仰圈的重合,构成了统合客家传统社会的神圣空间.闲间、宗族组织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村落社会的凡俗空间,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这是一个有伦理信条,有畏惧的,导向道德高尚,维系良好治安的社会.对比现代社区,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客家民间信仰研究成果颇丰,可谓汗牛充栋,前人成果为我们思考民间信仰在客家乡村社会发挥的作用,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但前人成果多是对传统功能的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客家乡村传统社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家民间信仰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挥着怎样的现实功效呢?通过以于都县寒信村水府庙会为考察中心,从社区营造的视野,分析客家民间信仰在社区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就此补充前人观点而提出民间信仰的社区营造功能。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正>客家民间信仰在客家传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传统社会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也总是以传统社会为依存;要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就必须理解客家人的民间信仰。然而,长期以来,客家研究界的关注点基本都是停留在"客家"的定义、客家源流、客家文化特质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上,而对客家民间信仰关注不多,即使有过一些成果,往往都是零散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屯堡民间信仰来源广泛,是典型的移民文化。首先,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信仰和习俗是其重要来源。其次,屯堡人对祖先的崇拜,尤其是对汪公信仰构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再次,屯堡人受少数民族影响,笃信鬼神,自然神、家族神、傩戏鬼神、五显神等。同时,因其特殊的移民生态,造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鬼神崇拜中神灵繁多,是多神信仰。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天妃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地方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