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家在"底层文学"中塑造"底层形象"时,常以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表述底层时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将底层人物想象为具有极大苦难而必然走向堕落或者为了道德的完善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这却掩盖了底层的真实情形,与底层文学的初衷相背,成为"底层形象"抒写的一个怪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底层写作"创作界蔚为壮观,并且其中绝大部分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不必然保证"底层写作"的成功,目前的作品大多依然缺少丰满现实品格和实践力量,显得苍白单薄。底层文学"写现实"并不意味着必然要返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继承现实主义的思想遗产,即坚持感性审美立场,努力发现和表达被主导语言所压抑的社会无意识;并努力构建个体化"现实观",对现实整体作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底层写作"是21世纪初崛起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它把关注的对象限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的农民工,通过描写他们进城前后以及在城市中的遭遇,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与指控,深刻地揭示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正在加大的无情现实,对底层民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底层写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品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残酷的真实,彰显出一种苦难美,对于我国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文学的形式上随着历史的嬗变也发生着一些变化。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在内容思想上延续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本文主要针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两者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以加深对"底层文学"研究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文化情境对当前文学底层书写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与大众文化的共谋,颠覆原有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叙事,给文学的底层书写造成困难的同时也孕育了爆发的机遇。当前文学的底层书写由微而显,但怎样摆脱文化上的困境、合理地表述底层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6.
底层书写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界兴起的一个热点现象,它主要关注的是何谓底层以及底层如何表述的问题.郑小琼的诗歌通过"铁"的意象,从底层打工者生存的三个方面--生存环境、生存状况、话语缺失展现了底层生活的状态以及她对底层生活的见证和反思,体现了明显的底层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底层文学"的兴起,其在中国文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文学期刊也对"底层文学"的关注度随之提高,这对"底层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底层文学"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增多。本文基于底层文学和症候式分析法,对底层文学的现状进行描述,从"底层文学"精神价值和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症候式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由中心到边缘的大背景,从知识分子内在的自身发展和外在消费主义带来的浪潮分析"底层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身处的焦虑,来探索"底层知识分子"的道路。从"民族-世界"的横坐标上,底层文学是为民族的文学,从"个人-时代"的纵坐标上,个体不落后于时代,不拘于苦难模式,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审美性超越,通过干预灵魂"来"干预生活"。  相似文献   

9.
底层文学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形成了底层文学特有的现实美学.这里概括并分析了现实美学的特征:真实性、人民性、批判性、启蒙性.  相似文献   

10.
"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因传媒媒介的不同,"底层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大相径庭。本文以文学的传播为着眼点,探讨刘庆邦小说《神木》的书写价值,分析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盲井》的传播效果,论述不同媒介形式下作品对"底层"境遇的呈现与遮蔽。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从伤痕文学到反思、到寻根、到新潮、到新写实等一系列演进过程,体现在力图将西方人道主义、现代主义思想引进我国,而且又表现出对回归传统的依恋。特别是新写实小说的可贵尝试,使人们把目光投入到现实主义,但这是现代化基础上的新的现实主义,是对小说现代化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其社会性方面,对于底层文学的美学特征的关注相对来说则比较少。笔者以新世纪以来涌现出的底层文学文本为参照,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归纳出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诉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悲剧性的文学底色。  相似文献   

13.
大陆新时期现实主义学创作,从主体意识到本表现都出现多样化并构成复杂状态。从现实主义基本审美原则出发,考察新时期现实主义主义学主要有三种精神类型:理想性现实主义,批判性现实主义,个人化现实主义。分析不同类型的精神特征和本表现,可以认为现代现实主义客观世界的描述已不追求“形似”而重在透视生活本质的“神似”。这在新时期现实主义学中也有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4.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草根文群”是美华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它生长于美国移民社会的底层,其创作具有作品内涵的底层性、文化指向的寻根性、创作方法的现实性、人文关怀的深切性等共同特点。这一文群的产生与发展显示了美华文学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的主打格局呈现实主义特色,无论是文学的初世时节,抑或当下的文学盛世,现实主义的主流意识始终居其要位。那么,作为主流意识的现实主义文学之成因的互文格局,是在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大理论渊源的流变与整合中,构建了其完整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性理论体系,从而有别于他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7.
抗战与文学的联姻,使文学与政治的深度关联被建构起来。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作家在创作方法上选择现实主义,在文化观念上选择政治倾向性,有着特定的政治文化学意义。由于过分强调政治的功利性诉求,致使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损害艺术审美性的"差不多"现象,同时文学大众化实践也陷入了无力平复普及与提高的冲突而导致的困局。面对这种困局,抗战现实主义话语的建构路径在于不断纠正不良创作倾向,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18.
考察冯雪峰的批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他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必须为政治和现实服务;但他同时强力维护文学的艺术和审美特性,致力于文学规律的探寻。尽管他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留下的历史启示,他的独立人格及客观公正的批评态度,对当下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新世纪文学走向取决于时代生活进程、民族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格局的合题效应.20世纪形成的现代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主潮有着强大的历史惯性,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凭借全球化之风产生极大渗透力,时代生活进程的初始现代化,呼唤直面现实、激励精神的现实主义.三大推动力的合力所致,新世纪文学既以现实主义为主潮,又存在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新潮.二者建立互动关系之日,便是新世纪文学辉煌之时.  相似文献   

20.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 ,因而表现出了鲜明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关怀精神。它既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也是对“新写实”的纠正和批判 ,同时也是对先锋文学的反拨和扬弃。因而具有关注现实、反映人生 ,贴近社会、抚慰民众 ,暴露弊端、批判丑恶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