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华惠 《收藏界》2010,(2):82-83
地方代用币是一种在特殊时期,由民间铸造代替官局铸行的正式贷币在一定区域或部门流通的临时贷币。其中由民间钱庄铸造的,俗称钱庄钱。今把我国地方代用币的概况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民国初年綦江机制代用币,铅质,一组共计4枚,币文中分别有纪年、纪地、纪值,颇具特色。这组代用币川钱风味浓郁,且伴有黔韵。其字口高挺,笔力遒劲。制作规范,明快简练,极富地方特色,别具一格。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派系割据,混战不断,各自经营自己的地盘,綦江也不例外。这组綦江代用币目前只发现4种,其中有两种上面镌铭"中华民国元年"字样,可说是在四川军阀铸币中率先终结了封建帝制的年号钱,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钟成华 《收藏》2015,(1):70
在金属铸币中,由于铅的熔点低,抗腐蚀性强,容易加工,成为清末民初各商会、私人钱庄、店铺等铸造代用币的首选。加上当时开采能力有限,铅的使用地方又多,故铅也就成为一种稀缺的金属材料。为此用铅铸造的代用币的大小通常与小平钱相当,若过大过厚不但占用材料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显得累赘不便;若太小太薄又因材  相似文献   

4.
孟庆东 《收藏界》2013,(8):75-76
民国时期,江苏等地民间曾广泛使用过一些竹质代用币,至今仍有一定数量存世。这类代用币多呈大小不等的牌(筹)形,其上刻写、烙烫文字及符号,以标明年号、代用钱数、店堂号、名号、地名、押记等。如图1"戊辰"纪年,代用钱文数为"足制钱贰伯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流通硬币共铸造发行了4套,第一套是从1955年开始铸造的硬分币。1980年开始铸造第二套流通硬币,即人们常说的"长城系列流通硬币"(见图)。1991年开始铸造第三套人民币硬币"牡丹币";1999年开始铸造第四套人民币硬币"菊花币"。长城币的由来197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指示沈阳造币厂设计试铸长城流通币。同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城币投产发行,并由上海造币厂开始生产。长城硬币包括壹圆、伍角、贰  相似文献   

6.
正代用币是我国货币流通史中的独特现象,盛行于民国时期。当时沿海等地商家出于自身经营需求,在一定时期内限时、限地发行了五花八门的代用币。这些代用币面额不大,主要起到替代小额辅币找零等作用,其材质有铜、铁、铝、竹、纸等,几乎无所不包。虽说代用币与国家法定流通货币不同,但确实给日常小额交易带来了方便,同时又在局部地区起到了商业活跃作用。  相似文献   

7.
集簸铜币的钱币爱好者都知道"狮球币"是四川的特有品牌。笔者喜爱古钱币集藏,十几午前在家乡古镇一老者手中觅得一枚"狮球币"(如图)。是币奇特而别敛,难得一见。以手中的实物及相关资料得知,"狮球币"为成都造  相似文献   

8.
寇尚民 《收藏》2011,(9):104-111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四川卢比(又称藏洋、藏元、藏币、川卡)的产生、铸造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颇具影响的学术文章,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帮助。本文将依据相关史料、实物例证和对四川卢比的成色实测数据,对四川卢比的产生背景、造币厂与版式、退出流通领域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邓毅 《收藏》2013,(2):104-105
在四川军政府制造的五角银币中。正面中心为普通芙蓉花图案的较为常见(图1)。另有一种珍稀的版式,便是被业内誉称为佛手花图案的五角银币(图2)。该币铸造精美,有着“吉祥如意,佛手送福”的寓意,深得藏家喜爱。佛手花银币大都深藏不露,一币难求。  相似文献   

10.
张黎晨 《收藏》2010,(3):124-125
民国8年(1919年)陇南镇守孔繁锦在天水开始用翻砂法铸造铜元,故称其为天水砂版。初时以仿铸四川篆书“汉”字五十文、一百文铜币为主,后又陆续铸双旗二十文、五十文及九星砂版。民国13年(1924年)停止仿铸川币,杜绝民间私铸,开始铸造孔造辅币五文和十文。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20,(10)
正在当前钱币收藏热中,最受藏家追捧的当数老银币。其中四川龙洋,简称"川龙",一向深受藏家青睐。尤其是四川龙洋中的珍稀品种,如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错版"3"银币、七钱二分"库"字无头车版银币、七钱二分折金版银币,被誉为"川龙三剑客"。对于这三种银币而言,一直有着"币商屯货,藏家沉底"的现象,这或许更会刺激川龙爱好者想方设法去寻找,进一步增加这三种银币的收藏热度。在四川钱币收藏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没有"川龙三剑客",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川龙"藏家。尽管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但由此可见"川龙三剑客"在钱币藏家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新疆发行的饷金币与饷银币由机器铸造,图文简洁,制作精整,由于币面没有标明铸造地点和年份,以致中外泉家纷纷猜测,莫衷一是。根据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饷银的铸造地点为省城迪化水磨沟银圆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树楠任新疆布政使,当时新疆财政不能自立,完全仰赖内地"协饷";而甲午战争之后,各省财政支绌,自顾不暇,饷源锐减,又因白银贬值,沙  相似文献   

13.
《收藏界》2008,(2)
毛主席诞辰115周年全球最高献礼,首套"毛主席法定金银币大全套"——将毛主席一生中最珍贵、最具里程碑意义的20幅经典肖像,首次铸造在法定金银币上,史无前例。打破所有法定领袖纪念币从来只发行单枚的惯例。19枚圆形币、1枚方形币,纯金11.9克、纯银389克。惟一法定毛主席纪念币,限量发行,带面值。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6,(13)
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山东获准铸造铜元。获准之时,袁世凯已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主持铸造事宜。此时,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任北洋银元局总办,故山东铸造铜元的币模由北洋银元局提供,其版式模仿北洋铜元式样,仅是把"北洋"二字变更为"山东"而已(图1)。正如周馥在奏折中所称:"仿北洋模式,改刻山东字样。"铸造数月后,  相似文献   

15.
王际朝 《收藏》2008,(9):113-114
五十两银币试样币 《中国西藏地方货币》P159页“恶文果木”(五十两)银币试样币为1951年(藏历第16饶迥第25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铸造。该币直径34.56毫米;厚度3毫米,币重26克。  相似文献   

16.
袁泽君 《收藏》2011,(7):100-103
贵州赤造银元版式始终是泉界的一个谜,周西城的"周大洋",神秘得像鬼魅一样若隐若现,一直得到藏友和专家的深度关注。"周大洋"是按照四川军政府汉字十八圈"壹元"银币版式铸造的银币,但又在币的正面珠圈内右下方工整地錾刻了一个"周"字,在银币上藏名为周西成一贯作风。  相似文献   

17.
耿毅 《收藏》2015,(5):78-79
笔者藏有一枚老上海代用币,光边,直径24毫米,厚1.3毫米,重5.5克。正面内圈中为"20"面值,省略分值单位,其外有正圆线围绕,中间一条竖线又分成二种背景底图,直横线、菱形线交错有致。外廓马齿内法文"18-20 RUE CHU PAO SAN""SILVER DOLLAR BAR",即"朱葆三路18-20(号),银元酒吧"(图1)。  相似文献   

18.
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废"宝货"制大小诸币而铸造货泉、货布二钱,子母相权。货泉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约2.8-3.5克。多有内外廓,"货泉"二字作悬针篆,  相似文献   

19.
笔者收藏有一枚宣统三年铸造发行的大清银币,此币直径在3.95厘米,厚度约0.25厘米以上,重量26.76克,成色91%。该币正面图案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翔龙,龙身四周飘荡着祥云,龙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下面的龙珠。正中是"壹圆"面值字样,最下方有英文"ONE DOLLAR(一美元)"。整条龙形态逼真,气势磅礴,象征着封建皇权的威严,龙头、龙眼、龙须、龙身、龙鳞、龙爪栩栩如生。背面正中有"大清银币"四字,两侧绘有牡丹花  相似文献   

20.
陕西铜元     
何康民 《收藏》2010,(7):155-159
据史料载,民国19年至23年(1930~1934年)杨虎城部下驻防汉中期间设厂制造陕西铜元,总铸造量折合银币只有四五十万元。据实物统计分析,当时铸造、发行流通的陕西铜元“二分、一分”币之间的数量比例约为10:1左右,其“二分”币的版别已面世的有近百种,“一分”的版别已面世的仅有10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