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今是信息时代,也是资讯泛滥的时代,人的注意力反而成了稀缺资源,所以各个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大众的眼球。谁赢得了眼球、赢得了注意力,谁就能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不仅仅是历史忠实的记录、信息高效的传播,还应该是资源的整合、理性的分析、事件的参与,进而成为时代的推动。种种信息无不表明,依托媒体这个平台,举办各类大型社会活动进而开展“活动经济”,正是实现这种突破的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玉英 《新闻知识》2003,(10):20-2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注意力经济成为最时髦的词语。1996年,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称:“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世纪的主宰。”于是,“争夺  相似文献   

3.
在农业明征服了饥饿,工业明征服了空间,信息明征服了时间的今天,人们对社会与事物关注力与持久性愈发显得重要了。美国一位学撰指出,信息量的爆炸发展导致注意力的相对短缺。正是这种短缺,成为社会必争的焦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言,未来世界的媒体将会为赚取注意力,而展开激烈的眼球争夺战,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眼球经济”。  相似文献   

4.
崔虹 《记者摇篮》2005,(5):58-58
美国一位学者撰文指出,信息量以爆炸方式激增,信息量现已过剩并难以量化。全世界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整个世界将会赚取注意力,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眼球经济”。  相似文献   

5.
“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媒体炒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赫男 《新闻界》2004,(3):38-39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熏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文章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人们的注意力才是稀缺的资源。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也有人标之为“眼球经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6.
何屹 《湖北档案》2005,(1):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刊》2005,(5):17-17
“注意力经济”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大爆炸”导致信息由过去的紧缺资源变为过剩资源,人们的注意力转而成为一种紧缺资源,谁能以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注意力经济,俗称眼球经济,是近年来流行的词汇,它是信息社会为媒体度身订做的。在信息过剩、媒体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仅仅争夺用户眼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够了。有专家称中国传媒将走过“注意力经济时代”,步入“影响力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0.
刘悦 《声屏世界》2014,(2):50-52
在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白热化的竞争之后,大家越来越认同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电视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受制于注意力,电视品牌的经营实际上就是注意力的经营。一言以蔽之,这是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于是,不管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大家的目光都在整齐划一地直指“注意力”。在炒作“注意力”概念过程中,往往还连着诱人的“经济”二字。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争夺到足够数量的“眼球”,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营销(Attention Marketing)成为关系到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电视媒体要如何做好注意力营销?  相似文献   

11.
如今,电视日益成为强势媒体。因此,一些纸质媒体的记者认为平面媒体与电视相比,存在“先天不足”,无法与其竞争。纸质媒体的记者抓热点问题报道、事件性新闻报道,无法吸引读者关注。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固然,电视有其形声并茂得天独厚的优势。纸质媒体也具有可收藏、可复次阅读等优势,记者如能掌握目击式新闻写作技巧,使笔下生“画”出“声”,就同样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目击式新闻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新闻界出现后,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一些受传统报道理念影响较深的业界和学界“权威人士”,甚至对现场新闻(目击式新闻)的概念提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媒体在“取悦”受众方面的你争我夺,随着“媒体经济”就是“眼球经济”理念的走红,如何吸引眼球成了媒体最头痛也最上心的事。于是诸多都市类报纸(包括晚报、晨报、快报等)开设了《视点》、《深读》、《重磅阅读》之类的透视性、纵深式报道版面。  相似文献   

13.
在传媒产业化的初期,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被理解为“影响力经济”,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时,媒体仅仅作为信息媒介来产生文本效应,这时它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来吸引眼球,再靠出售注意力资源、产生影响力来获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资讯时代的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独家新闻”的空间越来越小,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媒体,比“惊曝”,比“刺激”,比“视觉冲击力”已成为媒体间搏杀的重要手段。寻找“卖点”、“猛料”以吸引受众眼球,也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闻策划人每天殚精竭虑之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2004,(8):32-42
广播媒体在拥有多项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易逝性、线性传播的听众被动接受和有声无图等缺陷。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哪家媒体最能争夺受众的“眼球”,最能实现互动性以及信息的可点播、易查找,哪家媒体就能占领竞争中的高地。因此,具备这些优势的网络新兴媒体,成为其他传统媒体在竞争中  相似文献   

16.
刘佩  罗娜 《新闻爱好者》2006,(6S):40-40
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怎样制作好标题呢?“好的导语和标题是快捷的概括,它们能让读放下手中的活,去读这篇报道”,《先驱电讯报》执行总编布里安库柏在《美国编辑》中这样写道。对于财经媒体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贸易间的密切来往,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广大投资、决策以及新兴中产阶级就急需通过财经媒体了解更加直观明了的信息,以便其快速果断地选择。渐趋日报化的财经媒体,开始将标题的制作作为其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窗口。财经媒体该如何在“议程设置”上瞬间抓住读的眼球,引起其阅读欲望,如何制作出吸引读注意力的新闻标题,又将如何改进呢?  相似文献   

17.
何屹 《湖北档案》2005,(8):11-12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如潮涌来,人们已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注意力就成为稀缺的资源,成为商家争夺的焦点。早在1996年,英特尔的前总裁葛鲁夫提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面对激烈的注意力竞争,档案信息服务应引入注意力经济的观念以求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荣欣 《青年记者》2006,(18):19-20
舆论引导力,说白了就是媒体影响力。媒体经济的实质是“注意力经济”,市场化媒体不能不关注自身的舆论引导力。引导力大则号召力强,追随者多,就越受市场青睐,就越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市场化媒体提升自身舆论引导力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市场化媒体对自身的准确定位是舆  相似文献   

19.
夏雨禾 《视听界》2005,(4):60-62
“连宋大陆行”由于其非凡的政治意义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对于众多媒体来说,这不啻是一场“盛宴”。“眼球经济”时代的重大新闻事件对于媒体来说无疑是打响品牌、拓展市场的良机。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大腕”,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此次在家门里面上演的“龙虎斗”,展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公布在即。为“规划”开好局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是今年国内新闻单位的重大宣传任务之一。在传统媒体强调报道创新、新媒体传播力与日俱增的当下,电视报道想有所突破.就有必要着力强化报道的贴近性。这既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特色优势。又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