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的主要途径。从课余体育训练模式入手,旨在为安徽省普通高职院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良性发展,以及高职院校课余体育的普及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面回顾了学校体育中课余体育活动出现的历史背景,界定了课余体育活动的概念,分析认为,在形式上,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包括高校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三种类型,并呈现以下特点:自发性与规定性相结合,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空间的广阔性,课余体育可以因人制宜,区别对待,课余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消费比例加大,独立性和补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相似文献   

5.
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课余训练有了发展,但还不能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最宜选择田径项目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课余训练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全国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现状的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田径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模式,并进行实践,其结果表明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制能使学校课余体育向以健康为本的多样化模式转变。把高校体育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课余体育考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指纹识别系统的特点,分析其作为课余体育考勤手段的可行性,构想新型的高校课余体育考勤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在考勤监督方面能有效地避免学生考勤弄虚作假现象,在成绩统计过程中能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使管理更加方便简捷,为高校体育管理改革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高校课余体育的训练重点就是通过学生的课余时间对一些有某些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从而建立一支有实力、有能力的运动队。  相似文献   

9.
试论北京市高校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高要求,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已经在部分高校逐渐开展起来.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分析,指出北京市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对学生锻炼行为具有良好的影响,并提出在今后发展中的有关对策,意在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探讨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对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奠定终身体育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依托课堂,拓展课外体育作业内容;开设体育选项课,发展体育俱乐部;开展小型多样的课余体育竞赛等途径为终身体育奠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新疆高校参训大学生进入大学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体育加试和体育特招;大部分参训大学生抱有积极的训练态度和动机;但参训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比赛次数较少,待遇较低。影响参训大学生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备不足、经费缺少。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高校女生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途径,我们对重庆大学一、二、三、四年级115名女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女生多数是愿意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只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致使女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男生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改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女生喜欢的健身、健美操等运动项目;第二要改变体育设施及器材管理现状,尽量给女生提供活动场地、器材等的方便;第三要开展体育讲座,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辅导,并积极组织一些适合于女生特点的各种体育竞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贵州省10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特点在高校具有广泛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和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资源和体系,缓解和改善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与大学生体育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和不足,而且可以有效满足在校大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所拥有的传播优势和功能,又能更好地促进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普及。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师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部分高师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每周平均参与课余训练的人数、次数、时间、选择项目及方式,以及多元性价值取向和制约要素等进行调查分析,揭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为加强高师体育院系的改革与发展,实施课余训练的科学管理,培养体育教育专业过硬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属于课余体育的范畴,针对其目前的困境,对大学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观念、阻滞因素进行了反思。认为发展大学课余体育应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在把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必须完善大学层面的课余体育运行制度设计,并逐渐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重心由课内向课余转移。在此前提下坚持以技术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多元化改革,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兴趣引导;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健身意识;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课余体育组织管理的实质性机构,把各类学生体育组织做实,使其做事;组建以课余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组织机构,实现课余体育竞赛的层次化、社团化、评价机制的周期化,扩大课余竞赛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首先论述了课余体育的内容形式后.指出“社会进步与发展为课余体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的同时。分析了课余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建议学校教育只有重视并支持课余体育的发展,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生动,保障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借鉴主体功能区理论,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和主体功能进行定位,深入分析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提出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方案和运行机制,即: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引入学分制;组织机构明确化,赛事安排全年化;竞赛内容多样化与体系化;建立体育班导师制;赛事评价多元化与周期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访谈等方法,对高校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频次、锻炼时间、内容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及休闲运动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岸政府对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均很重视。大陆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要好于台湾,但学校对学生休闲运动认识不足,组织不力;台湾地区对校内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及开展情况明显落后于大陆,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较低,但学校、社区及家庭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休闲运动方面均很重视,学生休闲运动明显地走在大陆的前面,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余体育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完成。本文从对课余体育的认识出发 ,结合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现状 ,就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改革措施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