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下的颍河, 是中国古陶瓷的孕育之地。建国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颍河两岸已经发现了著名的曲河窑和钧台窑。我经过 10 年考察发现了中原地区在民间口头上流传了 1000 余年的赫赫有名的 “神前窑”, 它位于登封市西南部的王村乡颍河北岸, 由前庄、朱垌、磨脐、玉翠 4 座大型古瓷窑址组成, 其中前庄窑和玉翠窑兼烧唐花釉瓷。该古瓷窑群规模宏大, 名声很高, 可称为古代中原民间第一窑  相似文献   

2.
清水河县黑矾沟明清古瓷窑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现遗存明、清古瓷窑25座,大部分保存完整。经专家认定:黑矾沟古瓷窑址群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烧造瓷器的民窑作坊遗址,是我国北方民窑"磁州窑"系列在晋蒙交界处的传承与发展。该古瓷窑址群对研究明清时期北方瓷系陶瓷生产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蒙、汉交界处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民族风情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黑矾沟明清古瓷窑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3.
唐代花瓷是唐代以中原为主产区创烧的新瓷种,迄今为止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海内外陶瓷界对唐代花瓷与钧瓷的关联性问题一直颇有争议,一派认为,唐代花瓷是钧瓷的先驱,是启蒙者,甚至称之为"唐钧";另一派认为,言说唐代花瓷是钧瓷的启蒙显得过于勉强,两者不存在先后继承关系。从历史文献、科技文献相关记述所见,钧窑起源离不开唐代花瓷工艺技术经验的积累,二者之间体现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沿袭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禹州市的钧瓷生产始于唐代,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经千年绵延不绝,形成了钧瓷传统生产工艺和产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与模仿的交互作用,相对较低的要素价格和管理成本,文化市场的成长,政府的扶持和拉动,合力形成了钧瓷文化产业集群。但是,当前的钧瓷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为了解决制约钧瓷文化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系列问题,必须大力弘扬钧瓷文化,提升钧瓷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建立创新机制,提升钧瓷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名家名窑,突出钧瓷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加快钧瓷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凸显园区的集聚力;发展钧瓷文化特色旅游,提升钧瓷文化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陶瓷在我国的古代文明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历代不同的瓷窑,风格迥异工艺不同。寿州窑在唐代盛产黄釉瓷,烧制工艺独特,色彩创新,在陶瓷史学界备受关注,也以其独特性为后来的陶瓷发展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夏津椹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目前全国308个国家级特优区之一,拥有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古桑树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立足特优区文化价值开发不足的现状,在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传统桑文化影响视角,探究夏津椹果特优区古桑树群保留至今的内在逻辑,发现技术保障、文化认同、精神统摄、情感共鸣、精神寄托是推动特优区劳动人民世代植桑、敬桑、畏桑、爱桑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机制,从而实现了古桑树群的传承与保存。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在此基础上,提出挖掘历史文化、强化传承发扬、推进开发利用等建议,为特优区多元化综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作为中国传统五大名窑当中产量最大的品种,这句谚语是建立在钧瓷非常稀有的基础上的。如今,河南禹州作为钧瓷的故乡,钧瓷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重要产业,2008年年产值接近10亿元。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8.
宋孩儿瓷枕     
北宋制瓷手工业在唐和五代的基础上有突出的发展和成就。产品在质地、釉色、式样和产量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瓷窑的出现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有三十多处。各地窑户为满足社会上各阶层人民的需要,烧造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瓷器,制瓷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能烧制各种釉色的瓷器,如钧窑的天蓝瓷、景德镇的粉青釉、龙泉窑的影青瓷、定窑的白釉瓷等,有如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由于各地瓷窑所烧瓷器的工艺、釉色、造型和花纹装饰的不同,使宋代逐  相似文献   

9.
根据考古调查,把焦作市几十处古瓷窑遗址分成五大分布区域,又从文物考古发掘的角度。把瓷窑遗址分为进行过科学发掘、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和未进行过科学发掘与抢救性发掘的三种类型,并论述了当阳峪窑、牛庄窑、矿山窑、清化窑、李封天目瓷窑等瓷窑产品的特点等。  相似文献   

10.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它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磁县、彭城一带,早在十世纪时,这里已出现了许多民间瓷窑,迄元、明至今而未衰.古磁州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时的日常用品,它的装饰色彩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尤以白釉褐彩(俗称铁锈花)最为突出.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绘画或书法作装饰内容,如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以及书写诗文词曲,无不朴实生动,  相似文献   

11.
早期钧瓷年代是金世宗大定时期(1161-1189)至章宗明昌时期(1190-1196),即十二世纪后半期,是汝瓷向钧瓷的过渡期。其窑址位于宝丰清凉寺、汝州严和店、禹州白峪三处。钧釉铜红斑技术的发源地,首先出现于严和店窑,然后才传到豫西各地。"钧瓷"概念需要做历时性纵深辨析。  相似文献   

12.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13.
钧窑是宋元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瓷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争议较大的一个窑口。为此作者主持进行了2001年对禹州神垕镇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严格认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初步的整理,使我们对钧窑的烧造时间、发展阶段和工艺技术等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丰。通过发掘大体可以确认在禹州市神垕镇西南部的古窑场中,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12世纪前半叶);经过对刘家门窑址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可将钧窑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年,元代时期;发掘中清理出一批遗迹;在下白峪窑址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遗存,清理了一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  相似文献   

14.
钧瓷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产生,北宋时期其工艺逐步成熟,金元时期钧窑系形成。经历了明代的衰落后,钧瓷在清代由仿制而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并再铸辉煌。钧瓷的兴衰除了其自身特殊的工艺因素外,也受时代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干预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钧瓷有民钧和官钧之分,民钧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北宋末年,质量上乘窑变奇特向宫廷供奉的花器称为官钧.由于同时代文献记载的缺失,官钧的始烧年代始终成为争议的焦点.从文献资料、钧瓷的审美特征、考古发掘资料等方面研究,官钧金代说、元代说、明代说都回避了民窑的“器皿类钧瓷”,只对所谓“官钧”的陈设类器皿质疑猜测,以偏盖全,忽视了民钧和官钧的关系问题,相对而言,北宋说仍然比较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钧瓷窑变传说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钧瓷窑变传说是钧瓷传说中最感人的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传说揭示了钧瓷艺人对窑变原因的探索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偶然到必然、由神秘到科学的过程;反映了古代钧瓷艺人的悲惨生活,并揭示出造成悲惨生活的原因;体现了当地人民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一定文化传统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具有专制主义特点的圣人观念和权威崇拜意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深受道教影响的神仙崇拜与人祭思想。  相似文献   

18.
钧台窑作为官窑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少量传世器物及近年来出土的窑址残器,还是让世人了解了在造型和装饰上趋于完美的钧瓷艺术。宋代官钧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体现在本真之美、釉质之美、色彩之美和造型、线条之美四个方面。宋代钧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世和后世贡献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9.
陶瓷作为我国一项伟大发明,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洛阳作为世界著名文化古都,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承中国古代陶瓷技艺尤其是唐白瓷、唐三彩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依托河洛地区出土和传世且有牡丹纹饰的三彩陶瓷器,形成了一种用手工制作而成的新派艺术陶瓷——牡丹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