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有争议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与课程并列;课程包含了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要整合课程与教学,也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作为一个看机的整体来看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开发过程;其次,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与教学不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被动地纳入 ,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 ,在实践上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可以根据教师的因素来划分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产生指向公众的道德教化,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课程的过程走向德性之知,这三点确证了课程与道德的本然一体关系。然而,伴随宗教主义课程、知识中心课程和生活取向课程的发展,课程与道德不断走向疏离。宗教主义课程在极度追求宗教信仰的过程中隐含着对道德理解的异化危机,知识中心课程潜藏着道德探询的弱化风险,生活取向课程因过于注重生活效用而遮蔽了道德。课程向道德的复归,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回归课程的道德旨趣,实践运作中彰显道德的多层意蕴,学理支持上把握课程研究的道德路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构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切呼唤,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期待,彰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这一课程应运而生。它是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开设这一课程,需要制定课程方案、创设课程平台、开发课程资源、编写实验讲义、进行教学实施和落实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7.
黄超文 《教师》2012,(31):40-44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8.
世界范围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其动因源于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爆炸等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持续近四百年的现代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将被超越,未来课程与教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课程超越现代课程的本质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哲学基础,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为本的课程哲学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启动了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重构,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文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形成了实践创新案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正在以实战的状态迎接未来教育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校本课程开发随着三级课程的提出受到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  相似文献   

11.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2.
综合课程是当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和广大教师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问题,综合课程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那么,什么是综合课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认识是: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对原有分科课程采用合并方式组成的新课程。综合课程是世界课程改革、课程现代化的潮流;综合课程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在目前的…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是对地方课程的一次创新,也是对已有课程的一次超越。构建、实施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首先要形成关于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信仰。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要整体构架,科学规划,要研发系列文本尤其是要编写好教材。在课程实施策略上,要运用从上至下的策略,以提高课程执行力为抓手,促进忠实执行课程。  相似文献   

14.
能力本位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应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根据人才能力结构将课程体系设计为专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素质培育课程。课程建设实践中,应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实现课程设置市场化,课程内容能力化,课程实施项目化,课程建设开放化,素质课程立体化,基础课程职业化,实践课程重点化,课程建设精品化。  相似文献   

15.
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课程、校本课程是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地方课程有两种理解 ,狭义的地方课程是指以各级地方为本位 ,根据其自身特点开发和设置的课程 ,广义的地方课程指凡是在地方实施的课程都是地方课程 ,它既包括国家课程在地方的实施 ,也包括对校本课程的指导。校本…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本校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条件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支持的课程改革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本文对如何去开发与利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明确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全面渗透于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世界范围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其动因源于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爆炸等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持续近四百年的现代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将被超越,未来课程与教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课程超越现代课程的本质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哲学基础,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为本的课程哲学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启动了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重构,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文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形成了实践创新案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正在以实战的状态迎接未来教育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宁夏教育》2008,(3):79-79
课程改革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课程支‘配权力的变化,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第二层面是课程结构的改变,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即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第三个层面是教科书编写的多元化,现在国家把调控、制约教学内容的中心从直接编写教科书转移到制定课程标准上来,鼓励不同理解、不同风格的教科书的编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