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应为杂家李国维一、编辑应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还应是“杂家”,此虽乃老生常谈,但确是由我们所从事编辑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出版分工范围专业化,但是各方面的知识在同一种书稿内穿插其中,在自然科学类的书稿中免不了间杂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在社科类的书稿中...  相似文献   

2.
(一) 编辑书稿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增长、开发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编辑工作人员在某些方面, 必然会成为一个见识较多、较广的人,这样的人大概可称为“杂家”。编辑工作这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本身,为杂家创造了积累知识的条件,杂家又为增长知识、提高书稿质量提供了可能。因此说杂家与编辑是息息相关的。战国末年和汉朝初年,折衷糅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些杂家——吕  相似文献   

3.
学术著作专业性强、受众面窄,这决定了学术著作编辑不仅要成为杂家,更要努力成为专家,要不断提升专业学科素养,才能与作者平等对话,才能做好学术著作编辑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4.
寻觅完美     
对于图书,我寻觅的是它的完美,即内容与形式、内在和外表的双重美。当然,作者是专家,相对作者而言,编辑就是杂家。编辑可以成为某一专业的某一分支的专家,而不能成为此一专业所有分支的专家。但隔行不隔理。编辑应千方百计地缩短同作者的距离,熟悉书稿的内容,提出有益的建议,以使书稿臻于完美。关于书题。书题是一部著作的眼睛。画龙点睛,点得如何,直接影响著作的形象。我在书题上往往参与意见。《清代全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世纪,它呼唤大批新世纪的人才,其中也包括编辑人才.作为新世纪的编辑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编辑的基本功和编辑业务,而且必须熟悉有关或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好专业图书的编辑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是选题组稿,还是对原稿进行编辑加工,如不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恐怕很难有发言权或加工好书稿.  相似文献   

7.
谈谈医学书稿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有声 《中国编辑》2006,(5):47-48,49
我在编辑工作实践中体会列,即便是学术专著也会因语句小通、错字连篇而大为失色,甚至引起学术界的不满。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学术上造诣较深的专家、教授这样说:“这部书稿的专业水平、科学性方面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语言文字水平就难说了,全靠编辑同志修改润色了。”这话说得实在,反映了对编辑的期望和信任。而对于编辑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书稿,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加工,因此语言文字加工的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积累的编辑经验,具体谈谈医学书稿中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问题。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1894~1988)先生说:“做书店的编辑,要接触各个学科的稿子,要进行审阅,如果学无专长,那么你面对作者的书稿,将茫然无从处理,提不出什么意见。”他认为:“当记者,当编辑,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我们要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我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9.
程林 《编辑学刊》2012,(5):87-90
新时期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出版对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不能满足于只"为他人作嫁衣",一门学科的教材编辑应成为这门学科教材编制方面的专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编辑和书稿、作者的关系,以及编辑在教材培训推广中的作用就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关系和作用。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10.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就必须做好优质作者资源的发现、挖掘和培养的大文章。一、议题的缘起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编辑必须成为一个杂家,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会一点。笔者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王任叔一生成就颇多,其中编辑出版工作几乎贯穿始终,他主张尊重作者和作者的创作成果;重视稿件的审读加工,亦重视联系作家组织稿件的社会活动;认为编辑工作的性质是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编辑个人应该是杂家、评论家,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有全面把握书稿的能力。他的编辑实践和编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仍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编辑是杂家,具有广而不深的知识,这是人们对编辑的普遍认识.编辑也要讲"专",也应当成为学者,即学者型的编辑,这是人们对编辑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本文结合作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认为在学术性很强的大学出版社,学者型编辑对于出版优秀科技图书及专业教材并以此出精品创品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者型编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质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编辑之友》2011,(Z2):52-53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凡在出版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对编辑的考核与职称评定主要涉及出版学、编辑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对编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的素质未作具体明确的要求。现实中,许多学术期刊对编辑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学术素养的培养也往往重视不够,一些学术期刊甚至认为编辑人只要能够做好编校工作就行了,没有必要参  相似文献   

14.
吴琍华 《出版科学》1999,(4):26-26,45
审读加工书稿,是编辑的基本工作。编辑必须通过审读书稿、才能确定书稿有无同题.有什么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对书稿进行加工整理。  相似文献   

15.
苏宁 《现代出版》2001,(2):48-49
编辑加工包括两个内容——创造性加工和技术性加工,本文仅就创造性加工谈点体会。   创造性加工包括三个方面: (一 )发现或识别最好的著作,加以出版; (二 )帮助作者对稿件的结构进行重新组织、扩展或缩略; (三 )帮助作者改进文风,以使作者在稿件中尽可能清楚地和正确地表达出他想说的东西。   一、书稿的取舍   科技编辑的目标,是要准时出版对一特定题目或一个特定学科分支来说是最好的和首次发表的作品,并使它尽快引起读者的注意。   那么,面对编辑所熟悉的专业或不熟悉的专业的书稿,怎样才能初步作出判断:哪些是最好…  相似文献   

16.
邱源  马云 《青年记者》2004,(3):26-27
出版社强调书稿“三审制”,为的是提高图书质量。作为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部,五六个人,甚至三四个人办一份月刊,那该怎样来把住审稿关,以提高期刊的质量呢?有人认为,责任编辑掌管稿件的“生杀”大权是天经地义的,也有人认为,科技稿件专业性强,只能靠专家把关,期刊编辑集组、  相似文献   

17.
卓玥 《出版史料》2011,(4):100-103
罗竹风(1911~1996)先生倡导编辑应是"杂家",并要"杂中求专"。此外,他还指出:"作为编辑,应当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是专业知识。第二是业务能力。第三是文字素养。第四是组织活动。四者搭配,才能成为力能胜任、名副其实的编辑人才。"①罗竹风先生提出编辑应是"杂家"是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编辑面对的稿件包罗万象,涉及到的学科有文、史、哲,甚至还包含法律、宗教、科技知识。知识面窄,  相似文献   

18.
期刊编辑主体意识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编辑的市场意识、策划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把它们贯穿于编辑过程中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它要求编辑不仅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还要注意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成为博古通今的杂家。  相似文献   

19.
编辑活动论与编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活动论与编辑学葛华强【北京】编者按:本文作者持一种广义编辑学观点,认为人的思考功能本质上表现为编辑机制,人脑中存在编辑机制并由此使肌体操作而产生编辑活动等等。原文较长,本刊作了压缩。对于编辑科学的研究,本刊坚持两条,一是尽力提供阵地发表各种观点以...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硬伤” 人得了病要去医院找大夫诊治,书稿中的毛病,就要靠编辑来诊治。书稿会犯各种毛病,其中有一种病,就是书中有“硬伤”。所谓“硬伤”,是指一些学者、专家写的书稿,观点、材料不乏新意,文章也还顺溜,却时不时犯点儿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如前不久我读到王受之教授的新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书中讲到古代插图艺术,举《本草纲目》为例。但两处(第23、27页)都把《本草纲目》出版时间说成是“1249年”。《本草纲目》为明李时珍著,1596年刻版,1603年印行。王受之先生却把此书的出版时间提早到了二百多年前的南宋,闹出了明人著作南宋出版的笑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