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论文天祥狱中诗刘华民南宋灭亡后,元世祖至元16年(公元1279年)10月1日,文天祥被押到燕京.投入监狱,至元19年12月9日.从容就义于柴市口。在囚禁3年多的日子里,文天祥援笔赋诗,遣兴咏怀,留下了105题154首诗歌,收在《指南后录》和《吟啸集》...  相似文献   

2.
吴师道乃元代颇有成就的大学者,在学术史、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且于文学亦有造诣。可惜历来很少有人涉及,其文集后世流传不广,影响了吴师道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吴礼部文集》的版本源流作出考述,嫠清其系统,认为《吴礼部文集》有四个版本系统。是书元刻本,乃世间仅存者,本有脱叶,今入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乃后世诸多钞本之祖本。流传颇广者,乃王士禛写本。明棉纸蓝格写本,与元刻本不同,出自原稿,竟体完整,又以吴氏所藏家稿校定,又经傅增湘校勘,不独在各钞本之上,抑更在元刻之上,今收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全元文》第三四册收录吴师道文十七卷,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礼部集》为底本,未能吸收前人的校勘成果,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3.
苏轼(七册《题西林壁》及《冬景》)(公元一○三七至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二十一岁中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诗文有《东坡七集》。李白(五册《夜宿山寺》及《早发白  相似文献   

4.
《名儒草堂诗余》是元代江西庐陵凤林书院 ① 无名氏所选辑的一部词选 ,大抵均是至元大德间的作品 ,又名《凤林书院草堂诗余》、《元草堂诗余》、《元儒草堂诗余》等等 ,分三卷 ②,收录六十二人 ③,二百零三首词作。由于这部词集诞生于词的式微期──元代 ,故而一直未受重视 ,迄今为止 ,只有马群同志写过一篇《〈名儒草堂诗余〉探索》④,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 ,本文拟将对此词选的版本与作者问题作进一步论述 ,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词集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情况。一、词集的版本《名儒草堂诗余》最早有元大德间刻本 ,陶湘在《仁和吴…  相似文献   

5.
定安县在历史上作为县一级的建制,时间是比较早的.元世祖至元39年(公元1292年)割琼山县南部和新附黎峒设置安定县.  相似文献   

6.
<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方苞(1668—1749),清初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康熙五十年他的同乡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发。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并保存书版,被牵连下狱。经人营救,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为奴。由于能文,以奴隶身分在皇宫南书房当差。雍正元年特赦,解除奴籍,从后宫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相似文献   

7.
新安二高坐落于新安老城东街,是新安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兴建于元世祖至元30年(公元1293年),元代称为儒学,明清时称做学宫.封建时期,新安科举人才,尽皆由此走出,仕途显达  相似文献   

8.
《语助》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虚词的专著,其作者为元代的卢以纬,字允武,元东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平事迹无考。《语助》,初刻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书前有元人胡长孺的序。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语助》的成书年代当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以前,元刻本《语助》后来收入《奚囊广要》丛书。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胡文焕将其重刻,更名为《新刻助语辞》,收入《格致丛书》,抽掉了胡长孺的序,换上了自已的序。这个本子较《语助》缺了最后一页。此后的一百二十年间,即至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刘淇《助字辨略》问世之前,新刻《语助》曾一再翻刻,并流传  相似文献   

9.
在《聊斋志异》大行于世、饮誉百年之后,纪昀却能独具机杼,模拟六朝志怪的文笔,写成一部与《聊斋》风格迥异的文言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从而一时扭转了文言小说家争相效法《聊斋》的局面。纪昀主要生活在乾隆年间,以博学著称于世,官至礼部尚书,做了10多年《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晚年却致力于稗史小说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是他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的,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计二十四卷,30余万言。  相似文献   

10.
《十善法门白史》的成书年代和性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关于其成书年代,有元代说和明代说,关于其性质,有史学著作说和法律典章说。与上述诸说不同,本文作者认为《白史》成书于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指出《白史》既不是史学著作,也不是法律典章,而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并对《白史》的内容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介。  相似文献   

11.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南宋孝宗年间修成的一部编年体的著名历史著作,它的作者是李焘。李焘(公元一一一五年至一一八四年),字仁甫,一字子真,自号巽岩,学者称巽岩先生。眉州丹稜(今四川省洪雅县境)人。中南宋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黄公度榜进士。历官内外,悉心任事,不畏豪强,颇有政声。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讲,同修国史。《长编》于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年)最后写成进呈。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年)病死。他的著作除《长编》外,还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易学五卷、春秋学十  相似文献   

12.
《衡曲麈谭》是晚明曲家张琦的一篇曲论,初刻《吴骚合编》卷首,后录于《读曲丛刊》,二者内容有所出入。本文对此进行比较考证。一《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编》卷首,不题姓名,一般认为张琦所著。《吴骚合编》四卷,晚明张琦、张旭初编选,全名《白雪斋选订乐府吴骚合编》。《吴骚合编》系《吴骚》初集、二集、三集合编而成,故名。《吴骚》前三集为张琦所编,选辑元、明散曲,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成  相似文献   

13.
<正>先师新会陈援庵先生(垣)诞生于清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旧历十月初十日(新历十一月十二日),今年一九八○十一月十二日,是先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先师逝世后,我曾写过一篇《敬悼先师陈援庵先生》的文章。此次为了纪念他老人家诞生百周年,我已写了一篇为钱大昕所著《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表微的学术论  相似文献   

14.
西昆体     
<正>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至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历代君臣事迹》,诏题《册府元龟》,他们把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回目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着重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虽取材于历史(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但它又是一部小说,是在民间传说、讲唱和戏曲基础上写成的,有人说作者罗贯中写这本书是“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的确符合实际情况。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作者推崇“忠义”,主张以“王道”“仁政”治  相似文献   

16.
弘治八年乙卯(公元1495年)何景明十三岁,在临洮府知府李默庵处读书.《明史·孝宗本纪》记载:“二月,礼部侍郎李东阳、少詹事谢迁入阁予机务.”景明三哥景晖,亦从父宦陕西渭源.其女生于临洮府渭源驿,故起名渭女(见何景明:《姪渭女圹砖铭》).弘治九年丙辰(公元1496年).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后,废丞相不设,于浩繁的政务殊有不便,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当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任命情况,《明史》卷3《太祖纪》云:"以邵质、吴伯宗、宋讷、吴沉为之。"卷72《职官志》补充道:"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但同书卷136《刘仲质传》却记载刘氏在同一时间以礼部尚书任华盖殿大学士,这就不免使人设疑:明朝第一位华盖殿大学士,究竟是邵质呢还是刘仲质?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谥文悫,江苏长州(今苏州市)人。乾隆进士,历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尚书衔。著有《说诗啐语》、《归愚诗文钞》,曾编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其美学思想集中于诗歌创作理论的阐发,其诗话《说诗啐语》在清代繁富的诗歌批评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陆机何时赴洛,赴洛的原因是什么?历代学者的看法似乎没有分歧。《晋书·陆机传》载:“(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同入洛。”其它如臧荣绪《晋书》。以及《机、云别传》等记载大致相同,后人遂沿袭此说而不加怀疑。姜亮夫先生《陆平原年谱》亦据此排比史料。可是对此终不免有两个疑问: 一、据《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平吴后,宣布“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阵亡之家,徙于寿阳”。陆机三世为将,其父抗死,诸兄弟分领父兵。陆抗死于吴凤凰三年(公元二七四年),至天纪四年(公元二八○年)吴亡,陆机领兵已达七年之久。在吴、晋最后一场战争中,其兄陆晏、陆景皆战死,按理,陆机应徙于寿阳,为何得以“退居旧里,闭门  相似文献   

20.
《经典释文》为唐·陆德明所撰。陆德明(约公元550—630年),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受学于玄学大师周弘正。仕陈,为始兴国王左常侍。入隋,炀帝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秦王征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开始编纂《经典释文》,大约完稿于隋灭陈(公元589年)之前。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云:“细检此书,所述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