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消费社会中,"人"作为广告受众,存有主体建构与欲望支配两方面的主体性危机.主体建构危机表现在媒介受众在主体位置上的纯粹性失真和媒介受众进行以"消费仿象"为核心的排他性主体建构;欲望支配危机表现为媒介与广告控制了"公共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公共兴趣"被媒介与广告支配、公众对媒介与广告的"宣泄依赖"、广告与媒介藉消费社会的"符码关怀"控制公众的"爱与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2.
董建义 《传媒》2021,(6):70-72
每一次媒介的变迁都是人类文明的客观反映,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不同消费文化的形成.融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束缚,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形态:STORYTELLING广告.本文以符号视角探讨了STORYTELLING广告的逻辑和受众认知,认为其降低了受众的阻抗心理,干预并建构受众对广告的"主动"认知,能更好地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和品牌系统的打造.  相似文献   

3.
广告日渐溶入我们的生活,广告也时刻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中国电视广告作为城市受众接触广告的最主要途径,作为每年广告市场份额的近四分之一强,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从而改变着城市生活.广告作为连接大众生产和消费的结点,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审视,那么它所表现的是现代社会消费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这是被许多社会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广告,应该属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它又如何与社会的主流意识融合?这是学界注意到但却没有进行细致分析的领域.在不乏个案解剖和枚举的同时,我们力求通过对近10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数据的整理,从宏观层面去把握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的特征,而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又赋予我们对广告镜像更多解读和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兴媒介转变了广告传播生态环境中的信息流通模式,与此同时,"瞬连"的网络环境使得主动消费群体日益崛起,网络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顺势而变,重新洗牌。本文通过对新广告形态与新受众形态进行研究,分析互联网大背景下广告与受众的"新关系"及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品牌效应"已转变为"用户品牌",品牌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为"互动"的价值等,只有洞悉广告与受众这种"新关系"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5.
在商业社会中,电视文化和消费主义是紧密相连的,人们的消费行为离不开电视媒介的塑造,而电视媒介的发展也离不开消费文化的支持.本文从植入广告、服饰、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电视节目中的消费主义文化进行解析,引导受众正确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袭,更理性的面对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大商业时代的背景下讨论儒家文化对于广告产业的影响无疑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接触媒介的过程所触及的广告信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着多样式、多创意、多深意的方向发展。各种广告层出不穷,期间产生的竞争也日益强烈。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国家来说,为了迎合中国受众的广告品位,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和审美要求注入现代广告的呈现当中以赢得受众的共鸣与认同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广告如何充分利用受众“眼球”?从广告媒介自身属性人手思考.不失为方法之一。根据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强弱,广告媒介可分为主动媒介和被动媒介。所谓主动媒介,是指媒介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非常强,能够把其承载的广告讯息主动地推(push)给消费者,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接受,如电视、广播等受众完全可以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此类媒介所传达的讯息.在不自觉中受到广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白雪 《传媒》2020,(10):78-80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广告的平台运作模式与内容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改变着受众的信息接收逻辑;而消费社会的形成也在深刻影响着广告受众的行为方式。本文重新审视新媒体语境下广告的社会文化功能,强调广告对文化的推动作用,指出当今新媒体广告发展中存在的文化症候,并建议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广告话语体系的建构,旨在营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广告生态环境,进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宋歌 《传媒》2022,(24):72-73
数字营销时代,广告制作与传播需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在实现广告效益的基础上,将广告融入媒介平台和生活场景中,优化受众感知体验,促进受众购买消费和主动分享。特别是短视频原生广告,能否在全面了解用户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用户体验和场景植入两方面入手,加强双方联结,实现短视频平台、广告商、用户多方共赢,就成为短视频原生广告制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薇 《新闻界》2012,(9):33-36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传播模式的改变对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都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广告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高校和社会所重视。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使用,了解大学生的广告素养能力;并通过大学生对广告素养教育的需求调查,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开展广告素养教育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
翟灿 《传媒》2018,(2):82-84
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广告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媒介投放—广告受众"的传播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广告主通过社会化营销使其广告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传播,而广告公司和传统广告媒介却因此遇冷受到很大冲击,广告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的轰炸,而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口碑传播,主动参与营销.而大数据和消费者画像则能够帮助广告主精准定位目标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电视植入式广告是近年来一个聚讼不已的热点媒介现象。对于相关商业利益主体而言,它俨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市场运作方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它实际则构成一种强制售卖的媒介霸权行为;对于市场与文化的主管机构,则因此面临着规范执行不力、监管亟待加强的新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价值论为分析框架,分析认为不能体现大数据媒介优势的传统广告将被淘汰,能体现大数据媒介优势的广告将会形成.大数据广告一定是能彰显大数据媒介和技术优势的广告.大数据技术和媒介优势还可以使广告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分析提出广告价值论,客体的价值在于对主体的满足,大数据广告的价值在于广告对受众、社会和媒介的满足.大数据广告的受众价值在于其信息价值、娱乐价值、社交价值和时空价值更高;大数据广告的社会价值在于其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大数据广告的媒介价值在于使媒介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近年广告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重要变化,社会环境呈现"去广告化"的发展趋势。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广告传播的三大主体——广告公司、广告主、广告媒介面临着变革压力,广告公司运作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广告主由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转移、广告媒介由单一媒介发布向多媒体传播平台转型。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改变了广告业发展的媒介生态,推动了广告市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使广告受众成为广告市场的主体.广告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彰显了广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推动了广告素养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王梦琳 《新闻世界》2010,(7):138-139
在消费社会中受众不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大众传媒和广告为了促进受众的消费欲求,采用形象代言人来传播产品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沟通。广告形象代言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受众,成为受众在进行信息选择时的"参照群体",不断引起和推动受众消费行为的完成、消费体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马頔 《今传媒》2012,(3):152-15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看到大量的广告影像。没有任何别的影像像广告影像这样俯首皆是。广告话语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不容小觑,它劝说人们消费,承诺的不只是商品最直接的使用价值,更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购买和幸福之间的等式。广告以影响为叙述方式,利用诸多充满魅力的影像,让受众对他当前的生活方式或是自我产生不满,诱导和影响受众的消费行为甚至是文化价值取向,这就是广告通过影像获取观赏者注意力的方式,进而揭示出广告影像观看之道的真正内核,以及其兜售梦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熊蕾 《新闻前哨》2008,(10):92-94
广告主需要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工具传递商品资讯,鼓动大众消费,实现广告沟通信息促进销售的本质功能,而受众对货币支出的敏感性高于时间支出的敏感性,因此,广告依附式的成本转嫁,也是传媒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如果将广告信息本身视为商品,媒介是信息商品的分销平台,受众是信息商品的接收者,三者之间的这种结构,实际上已经隐含着传媒作为渠道位置而形成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9.
程明  张蒙 《编辑之友》2022,(1):80-85
从传统广告到数字广告,其信息的认知逻辑随着媒介技术的浸入而不断发生改变.文章从传统广告信息认知的局限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建构数字广告下的内容认知逻辑,并深入剖析数字广告的影响能力.研究发现,对于大众媒介下"被控制"的受众而言,企业和媒体在传统广告信息的加工和传播上处于霸权地位.随着数字广告的兴起,不仅将传统的广告信息进行了内容再造,而且令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在关系连接上发生了改变.此外,数字广告还利用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消解掉传统广告的控制权力,进而通过数字内容的影响能力完成广告的进化.  相似文献   

20.
当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广告,受众便开始渐渐对其熟视无睹,而保持浏览,则成了最普遍的媒介接触习惯。广告的强命中率已然减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泛广告时代的悄然来临,受众的特征更加难以把握,因此,对于广告及其受众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比较并列举出实证范例,发现泛广告时代的受众环境与受众变化,重新审视广告与受众的关系,为新时代的广告商及广告受众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