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性问题具有挑战性、针对性、层次性、广泛性等特点。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问题,利用错误的前概念诱发问题,在思辨中提出问题,在联系实际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勇于置疑的科学态度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再应用巳获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一堂课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最终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课题进行问题教学.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无疑,新课程的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和求知,在问题中体验和经历,也在问题中成长。问题的水平和层次折射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广大教师在问题的创设上可谓殚尽竭虑,使出浑身解数,以增强问题的活力和魅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中学物理知识有相当大的部分可以由学生在问题情境下,经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认识活动来获得。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问题情境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在问题情境下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经常是由解决问题开始的,没有发现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观察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出观察现象后所想到的问题,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各国而言,就业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国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论辩问题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不能将许多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辨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创造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哲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一50005x-30003(100-x)的最小值。个世纪前,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有问题、有猜想,才能吸引人们去研究,去革新方法。在数学学科中,数学问题贯穿数学学习始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艺术地提出问题,有效地利用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积极地进行认识活动是很有益的。教师在选编试题、习题中,在批阅作业、答疑中,会接触或提出许多问…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要提倡让问题牵着学生走,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在分析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本文指出问题教学法的意义,并以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为例,介绍了问题提出的方式及提出问题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问题,由问题开头,由问题结束,中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有多种含义,本所研究的问题专指人在认识活动中所发现的以及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基于对问题的这种理解,所谓问题意识即指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需要解决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一种疑惑、焦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行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人所具有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包括内隐性问题意识和外显性问题意识,内隐性问题意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时感到疑惑,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课堂应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问题,由问题开头,由问题结束,中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转化思想是在处理问题时,把那些得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的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答。数学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转化与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不同数学问题问的相互转化,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等。  相似文献   

14.
转化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广泛,我们在解数学题时,碰到陌生的问题常设法把它转化成熟悉的问题,碰到复杂的问题常设法把它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在解斜三角形时,许多问题要通过转化,构造直角三角形,变“斜”为“直”。  相似文献   

15.
陈显声 《双语学习》2007,(11M):128-128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而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因此,要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使用得当,必须在“问题”上下功夫,在“问题”上求创新、求发展。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教师理应在包括设问的目的、问题的设计、发问的技巧等各方面“问题设置”进行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简称“问题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曾经的语文课堂,是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顺利解答这些问题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提问的权力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是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与思考的。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把质疑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17.
习得无助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得无助理论评介北京师范大学郭德俊,刘道云一、引言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在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一般说来,问题可分为两种:不可控的问题和可控的问题。在遇到可控的问题时,人们往往容易获得成功;在遇到不可控的问题时,就会受到挫拆和失...  相似文献   

18.
邓沂沂 《广东教育》2002,(10):38-38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指导学生提问,最后达到让学生独立自如地提问的最佳状态?对此,笔者有如下看法。一、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好的问题固然可以由教师提出,但若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价值就更大。因此,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1.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上阅读课之前,我常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在疑难之处作好记号,设计问题,上课大胆发言,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例如:学生在预习SEFC教材BOOKⅠLESSON66《PAPER》时,提出以下问题:①WhendidtheChinesebe-gintomakepa…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采取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够提问题为荣,以善于提问题为荣,以敢于提问题为荣”。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了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我们班的学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他们争相提出各种疑难的问题.然后由我来解答。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物理力学问题中,同学们较为熟悉的是物体所受的各个外力均在同一平面内的问题,即受力被限制在二维空间内的问题,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甚至在高考的试题中有时也会碰到物体所受各个外力分布在三维空间内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三维空间内受力的问题的解法进行研究,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化三维空间受力问题为二维空间受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