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红英 《现代语文》2008,(9):122-123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在这封信里,司马迁用无比激愤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遭受宫刑后极端痛苦的心情,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在情感上激愤沉郁,意志上坚定不屈。语言上将叙事、议论、抒情交融为一体,修辞手法运用浑然天成,辞气沉雄,磅礴激越,感人之至。虽然《报任安书》末收入《史记》,但却是学习、研读《史记》必不可缺的一篇文章,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信,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雄伟奇谲”的名文,历代评论家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天下奇文”、“百代伟作”,认为它可与《离骚》“抗衡千古”。一篇书信,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那种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的典范。通观全篇,作者把满腔复杂的思想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其高超的抒情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历来被认为是汉代抒情议理散文的代表作,后人评价说:“慷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又直与《离骚》对垒”。对这封书信体散文的主旨,历来也一直认为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但如果把这封书信放到汉武帝和司马迁当时的根本对立冲突背景下去了解,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这封信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了,它其实不是写给任安看的,而是写给汉武帝看的;它其实是司马迁向汉武帝发出的一封宣战书或挑战书。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互见法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开创我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某些事件不载或略载于本传,而载于或详载于他传,  相似文献   

5.
对司马迁的天人思想研究,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毫不怀疑地把《天官书》正文当作司马迁思想;一是认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思想,宣扬了“天人感应”神学.本文认为,《天官书》正文乃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所作的天象记录,《天官书》的论赞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司马迁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雄视千古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天人”问题给予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进行过如此深刻的思考。说他宣扬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或说他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6.
提起司马迁,人们首先会想到与他有关的两件事,一是他撰写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一是他受过宫刑。可以这么说,由于司马迁的名气,在受过宫刑的历史人物中,司马迁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就与宫刑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生前把宫刑当作奇耻大辱。司马迁与宫刑的关系,也是历代史家和学者研究司马迁时避不开的一个话题。究竟宫刑给司马迁和《史记》带来怎样的影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7.
李俊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16-18,52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其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此书中,司马迁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极大的痛苦,表现出了他为理想而忍辱负重的不屈意志,阅读《报任少卿书》,似在阅读司马迁饱含血泪的人生之路,从中可感受到司马迁高尚而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江家华 《语文天地》2012,(11):30-31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10,(5):20-21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编者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课文文中写道:“正当他(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写殷周春秋史时多取材于《诗经》。他当时所采用的《诗经》读本是《鲁诗》,《鲁诗》不仅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古时期史料不足的缺陷,而且还给司马迁评价历史提供了经典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诞生了。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汉武盛世,人才荟萃。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精辟评价。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成为历代史家编撰史书的范例。因此,他被称为“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之所以是我国的历史之父,不仅是由于他开他最纪传体通史史书,更由于他在著述里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史不主体意识。本文以《史记》中的《巧忌本纪》、《高祖本纪》为范例,从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写作手法三方面依次揭示了司马迁在其昂扬奔突的史家主体意识的主导下所散发出的由史性情、由情融史的绝代才情,以期让人领略到一个卓越的史家在历史的理性和感性的两难中所走的一条独特道路:既要疑以成实录,又要焕发才情以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6.
《酷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史传杰作,他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汉代的严刑峻法,对汉初时的酷吏进行了“实录”。透过司马迁对酷吏们较为客观和冷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着司马迁内心的矛盾与困惑。司马迁的这种心理并不是自觉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面对当时社会的严酷统治,隐含在他的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史记》中所蕴涵的情感魅力的具体表现及其生成原因,认为在《史记》一书中,无论是司马迁直接的议论抒情,还是他所使用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而《史记》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既与司马迁对史学创作中情感作用的理性认识有关,也与他确立的著史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18.
韩兆琦教授这样评价:“《史记》是一座大山,永远耸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是一曲悲歌,永远回响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长河上。”执教以来,对于《史记》的阅读教学,经验是很少的。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史记〉选读》后,感觉首先要有整体认识: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它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和进步的历史观,带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对待不同人物,他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以借助《报任安书》一文来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以生践志,从创作《史记》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生命价值,从自比古圣先贤中获得安慰与自我肯定的心路历程。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住表现情感的语言来分析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当然,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不可偏重一家之言,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时代的视角解读历史,观照现实。  相似文献   

19.
《酷吏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史传杰作,他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汉代的严刑峻法,对汉初时的酷吏进行了“实录”。透过司马迁对酷吏们较为客观和冷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着司马迁内心的矛盾与困惑。司马迁的这种心理并不是自觉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面对当时社会的严酷统治,隐含在他的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说趋异也。"这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这封信既向好友表达了自己的心曲,也阐述了其生死观。那么,司马迁的生死观有哪几方面的内涵呢?在《史记》中如何表现的?本文从下面的几个方面解读司马迁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