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曲折,是文章的一种写法。有的不直接描写对象,不直露地表达感情,而是从其他的事物写起,由彼到此,借助它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有的在写作中避免平直、板滞,力求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在期待的喜悦、惊奇的沉思中寻味、领会。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身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由此可见,“曲折”确能够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引人入胜,使人流连忘返。那么,常见的方法有哪些昵?一、渲染、烘托、虚实相生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取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其实,学生作文也是一样道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嘛。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掌握“尺水兴波”构思法较有必要。这种构思法能产生曲折生姿的变化美,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一家美国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悬奖,征求文章最简约,情节最曲折的故事,不少人绞尽脑汁应征。结果《猎狮》一文获首奖。这篇文章确实奇巧之极,短短126字的小故事,却能够造成层层“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带着妻弟前往非洲打猎,但不幸身亡——第一个波澜;伊莉薇娜要求把丈  相似文献   

3.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山水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利用…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盛赞《金瓶梅》笔法“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现,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说,《金瓶梅》无论内容或描写方法,都是一部“名不愧实的最合于现代意义的小说。”自它问世后,对其笔法抉微探幽者代不乏人。明人谢肇浙肯定其作者为“炉锤之妙手”。清人张竹坡因“其文洋洋一百回,而千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而赞为“妙文”(《竹坡闲话》);又因《金瓶梅》作者“文字穿插之妙”,致赞其“极尽天工之巧”(张竹坡《金瓶梅读法》五);  相似文献   

5.
古人作文,讲究直者婉之,枯者腴之,板者活之。意思是说要把文章的平直,干瘪、呆板之处,写的婉曲、丰满、灵活多变。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古代文家认为,能否恰当的运用那辗手法是个关键。譬如清代著名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就直截了当地说:“题固蹙,而吾文乃甚舒长也;题固急,而吾文乃甚迁迟也;题固直,而吾文乃甚委折也;题固竭,而吾文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意思是说,只有弹奏过千首曲子,才能熟知音律;只有看过千把剑,才会懂得识别器物。我们可以接着说,赏千文而善写——品读并赏析了许多美文就会写作。如何写作,以及种种写作技法无不包含在好文章里,写作可以无师自通的道理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忽然之间     
这篇文章的亮点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是尺水兴波。不要以为尺水兴波、跌宕生姿是记叙文的专利.任何文章只要构思得法,组织精巧,都可以尺水兴波.摇曳多彩。像这篇书信。文章开头写田鼠家族为如今的处境而欢呼雀跃.最后写田鼠为人类的愚蠢而悲哀.由高兴到悲哀,大起大落,启人深思。在这种其他考生很难做到曲折跌宕的书信中,也能极尽曲折之能事,更见构思之精巧。  相似文献   

8.
程鸣 《教学随笔》2010,(5):17-20
杨柳岸,碧荷池,柳树婆娑,碧莲生姿,婀娜之美,全因摇曳。飘逸产生动感,曲折产生美感。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文学作品以直为浅露,以曲为幽美,一波三折,跌宕腾挪,扣人心弦。同样道理,作文要平添美感,增加可读性,就要避免平铺直叙,就要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得有波澜呢?下面结合实例,介绍一些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清代点评家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曲。”意思是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要转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所以,要使文章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就要打破常规——要写美先写丑,要写易先写难,要赞扬先贬抑……在写作中,充分运用这种“抑扬结合”的手法,会使你的作文变得峰回路转,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0.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清代文人袁枚也说:“凡做人责直,而作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尤其是写记叙文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写出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佳作而一举夺魁呢?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意思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高低错落,张弛有致,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  相似文献   

12.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清代文人袁枚也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尤其是写记叙文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落崖惊风,时而小桥流水,引得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  相似文献   

13.
贵曲“曲”是文艺创作的特征之一,一切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力避平直、板滞,而着力在曲折翻腾上下工夫。古代诗人、文论家有着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文章贵曲折斡旋”、“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贵曲者,文也。”(袁枚《随园诗话》),“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王遗山),“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黄山谷),“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司空图在《诗品》的《委曲》一则中  相似文献   

14.
《项链》的形式美表现为曲折之美和起伏之美。《项链》的曲折之美首先体现在情节设计上。《项链》全文不过四千字,却写得变化莫测,让你不时感到有意外的别有洞天的发现,其原因之一是情节安排曲折。情节曲折是小说引人入胜的必由之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对“曲折”孜孜以求。金代大诗人元遗山和清代诗论家袁子才,都主张诗文宜曲不宜直。评批《西厢记》的金圣叹和评批《红楼梦》的脂砚斋,都说到“文章之妙无  相似文献   

15.
曲折起伏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本文从审美心理角度揭示了文“曲”的审美原因 ,并考察了文“曲”在各种不同类的文章里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升格导语]清代学者评论《聊斋志异》时说:“文忌直,转则曲。”意思是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转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记叙文一般是800字左右,文章并不长,所写的事情也不太复杂;但如果处理得好,借助情节的运行、发展及陡转,或叠加使用误会和悬念等手段来兴起波澜,就能使这种“绝句”类文章产生出波澜起伏而又耐人寻味的变化美。  相似文献   

17.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书生拿自己的文章请饱学之士批阅雅正,先生面对一篇言之无物干瘪无味之文实在难下批语,最后只得用杜甫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做眉批,书生未领会其真意欣然而去。其实先生借"两个黄鹂鸣翠柳"之句指文章"不知所云";借"一行白鹭上青天"之句说文章"离题万里"。先生的批语曲折委婉,含蓄凝练,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8.
开栏语:同样的布料,如果剪裁得当,款式新颖,衣服成品就会招人喜爱;同样的材料,如果布局精巧,参差有致,文章必然会抢人眼球,夺得高分。“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构思中考作文之时,考生不妨化直为曲,运用悬念、抑扬、误会、对比、倒叙、突转等方法来优化结构,强健“骨骼”,收“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妙。唯此,我们的作文才会曲折生姿,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9.
<正>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文人袁枚说得好:"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这里的"曲"就是指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这样的文章张弛有度,吸引人,好看。芦芙荭的小小说《一只鸟》就是这样的好作品。一、悬念法  相似文献   

20.
刘卫锋 《考试周刊》2011,(18):66-66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时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曲折、有波澜,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有兴趣读下去。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不能平平淡淡、千"课"一面,而应该把课上得有层次,尽量做到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听下去。我就语文课堂如何掀起教学高潮的艺术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