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共产国际为摆脱孤立的局面,在中国实施其东方战略,采取的方针是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其初衷破灭后,在联合对象上才进行转向,加速了联合孙中山的步伐。这段历史是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实质关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朋友去世,送副挽联,以表哀思,属人之常情。如果送挽联的人与死者生前有些恩恩怨怨,那么这挽联,就会表达一种复杂心情。下面这几副对联即是这样的例子。陈炯明挽孙中山 1921年,孙中山依靠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力量,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第二年,陈炯明受直系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收买,举行军事叛变,导致了1922年孙中山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苏俄对孙中山陈炯明分裂的观察和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旨在对以往论述不足的共产国际、苏俄对孙中山、陈炯明关系的几个问题再作新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在孙、陈所持信仰及其歧异、如何统一中国、二者究竟依靠何种力量和代表谁等问题上,共产国际、苏俄的观察和评论有一段过程,其评论前后不一致,而且共产国际、苏俄代表内部亦的歧异,直到陈炯明发动兵变对孙中山后,才渐趋一致。但其观察和评论的正确性,仍存尚待继续搜集资料深入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众在得知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内容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表达了同情和向往之情.知识界尽管在强烈的思想振荡中走向分化,马克思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政治主张并不相同,但同情、赞赏苏俄的情绪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并不认同俄国的道路,但孙中山不仅同情十月革命,而且积极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确立联俄政策.总之,中国人在十月革命以后走上了学习苏联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自成立以后,其对华政策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最高领导人决定的,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继续攫取利益。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从而确定了中国革命的联合对象。  相似文献   

6.
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前身是孙中山建立的大元帅府。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反抗北洋军阀进行过多次斗争,但均遭失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于1923年在广州建立大元帅府,自任大元帅。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于7月1日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因其设在广东,通称广东革命政府。这是当时革命的最高政权机关。汪精卫、胡汉民、谭延(?)、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任主席。广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晚年积极进行革命武装的创建活动,在军事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价值的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教育思想体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些理论上的探讨。一、借鉴苏联孙中山先生从1894年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起,先后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但都末使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孙中山本身并无军队,他常年为借兵筹款到处奔波,历次举事所依靠的力量大多是会党、绿林和暂时依附革命的旧式军队,所以屡遭失败。二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把眼光转向了苏维埃俄国。在苏俄代表帮助下,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以往失败的教  相似文献   

8.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留俄热的兴起始于五四运动后。此时俄国已建立了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1919年至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时代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在中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促使中国人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由对苏俄的关注和好感,转向以俄为师,最后发展到欲赴十月革命的故乡去取真经或去看虚实,五四运动后遂掀起了一股向往苏俄、学习苏俄的高潮。中国共产主义组织初步建立后,急需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然而当时在国内培养大批革命骨干显然是困难重重,只有依靠苏俄和…  相似文献   

10.
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俄政府派到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至为关键的人物。他不仅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而且以苏俄老革命家的身份受孙中山之聘担任广州革命政府特别顾问。关于鲍罗廷抵达广州的时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写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记为1923年8月;苏俄驻华军事顾问亚·伊·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书则认为是1923年10月初。笔者认为,后者比较符合史实。苏俄政府之所以派鲍罗廷出使中国帮助孙中山政府,其直接起因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实现的,同时也是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产物,体现了苏俄与共产国际推动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虑的矛盾与交织。苏俄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使得其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合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意识形态与民族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与矛盾,这种分歧与矛盾又加剧了民主革命阵线内部的斗争,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2.
1922年6月16日,驻广州的陈炯明所属部队在粤军总指挥叶举、粤军司令杨坤如、粤军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等率领下突然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住所粤秀楼。孙中山事先得到密报,前往永丰舰避难。关于这一事件,海内外从来一致认为是陈炯明主谋的。也即,“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首先看此说的理由: 一,事变前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政治主张不同已产生矛盾,而这次叛变的军队又是陈家军。一些人因此而断定事变的主谋者是陈炯明,连孙中山也不例外。6月15日也即事变前夕,孙中山还不相信陈炯明会叛  相似文献   

13.
1922年6月16日,驻广州的陈炯明所属部队在粤军总指挥叶举、粤军司令杨坤如、粤军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等率领下突然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住所粤秀楼。孙中山事先得到密报,前往永丰舰避难。关于这一事件,海内外从来一致认为是陈炯明主谋的。也即,“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首先看此说的理由: 一,事变前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政治主张不同已产生矛盾,而这次叛变的军队又是陈家军。一些人因此而断定事变的主谋者是陈炯明,连孙中山也不例外。6月15日也即事变前夕,孙中山还不相信陈炯明会叛乱,但当陈家军炮击总统府后,便在永丰舰上对记者说:“余信上星期五晨之轰击,乃出于陈炯明命令。”自此,陈炯明是主谋这一说法便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4.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热衷于俄国写实主义文学是中国社会的一股强大潮流 ,但进入 1 92 0年代中后期不久 ,中国知识界却很快转向了苏俄新文学和理论 ,这种转向隐藏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澄清这些历史问题 ,有助于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接受俄国文学的历程 ,还能还原在苏俄文学召唤下的现代中国追求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在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中,对俄国的认识、态度和政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十月革命后,苏俄对孙中山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及中国国民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看该文对此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经历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后,将目光转向苏俄,并在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开始了"联俄""师俄"历程。但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倾向。他始终以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为标准,在积极效法苏共组织模式、学习借鉴苏俄建军经验的同时,对苏俄国家现代化的终极制度目标及其指导思想都持抵拒态度,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社会改革而不必经过阶级斗争实现各阶级人民均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7.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正式成立政府,准备全力北伐吴佩孚。不料在1922年6月16日,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内务部长陈炯明,与英帝国主义、直隶军阀相勾结,公然发动叛乱,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妄图杀害孙中山,成为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陈炯明叛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而革命后建立的两个政府却迟迟没有建交。其原因一是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二是中国由于协约国成员的身份,只得追从西方列强;三是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一反忍辱退让的常态,对苏态度强硬;还有如西方列强对中苏关系的严重干涉以及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尽管1924年中苏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由于北洋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依附,最后还是被英美日拉入了反苏俄同盟。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晚年确立了联俄政策,这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步骤。但孙中山的联俄与师俄是有限度的,他并未认同苏维埃制度和主义。他与苏俄联合,是想以苏俄为外援,改组国民党采取的"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体制为用"的模式,重点在借鉴党军制度。由于当时孙中山对苏俄缺乏深入了解,国民党上层又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孙中山联俄与师俄的限度。尽管如此,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仍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二四年九月开始的建国军北伐,是由孙中山亲自决定交谭延闿具体执行的,旨在讨伐北洋军阀,向北扩张革命势力的军事战争。建国军曾一度威震湘。赣,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卵翼下的湘、赣军阀,击破了吴佩孚驱陈(炯明)攻粤,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军事秘谋,牵制了陈炯明的势力,推迟了其进攻广州的年事行动,为黄埔党军的练成创造了一个较为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