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又称儒家思想,往往给人"儒雅"、"尚礼"、"仁心"、"修己"的感觉。然而在日本进入近代社会之后,儒学却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畸形利用,成为毒害日本人民、侵略亚洲各国的宣传工具。文章旨在通过对中日儒学的内容差异,以及日本军国主义者如何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异化改造,来强化日本所谓"武士道"、"忠君爱国"、"王道乐土"等精神的分析,洞悉异化后的日本儒学推动军国主义发展的原因,这对于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日本逐渐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而支撑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士道。在二战中,军国主义歪曲并利用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将其作为日本士兵肆意屠戮中国人民的借口。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在文化的融合中,我们的伟大先贤孔子的儒学思想又对武士道精神何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孔子儒家思想的剖析,找出二者的异同,找到孔子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普遍认为,幕末后的明治维新正是挣脱了传统儒学思想的束缚,才得以迅速且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洋文明。然而,通过对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桥本左内三位开明儒学者的文献考证发现,幕末的儒学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日本文人接受西洋先进政教体制,但其"经世济民"的治世理论,以及儒学所具有的"穷理"精神,却为日本吸收西洋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土壤。儒学思想并未阻碍,而是助推了日本摄入西洋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走上了追赶西方列强的道路。在大力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时,在文化上,日本却未曾以西方为师,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几个方面,如神道、本土化了的儒学、武士道精神加以整合,形成了适应日本扩展所需的国家主义。在国家主义这个思想体系中,国家神道处于中心地位,是主体;儒学中所宣传的"忠",武士道所宣扬的"武",则是两翼,三者共同塑造着日本国民的民族沙文主义及对天皇的愚忠精神。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国内儒学逐渐走向军国主义化。为谋发动侵华战争,明治政府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借助于武士道的形式扩展为全体日本人只效忠天皇一人的近代军国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国家意识全面法西斯化的形势下,日本国内儒学研究的学术性也逐渐退化。这些为后来日本殖民者在沦陷区宣扬封建礼教,奴役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武士道教育--论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雏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源于镰仓幕府时代的旧武士道教育,这种武士道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与封建统治者开疆拓土的扩张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以"八·一宇"的皇道为中心,强调的是"超越理性,不辩是非,忠君守信,重名轻死,为主君献身".这种旧武士道经过江户时代的改造,又与儒学教义联系了起来.这种与儒学教义的结合,成为这一时代日本道德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其结果也是清楚的,正如信夫清三朗所言"如果说中国的士大夫信奉文治主义,那么日本的武士则信奉军国主义".它在各种武士学校中的广泛推广,将部分平民出身的下层武士也纳入到日本早期军国主义的发展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7.
内藤湖南东洋史研究各论说间密切配合,形成一种清晰可辨的论说结构。其历史观以"东洋文化"的建构为基础,在"东洋文化"的场域里,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描绘中国和日本历史发展的部分特征从而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以促进"东洋文化"发展的视角论证日本"天职"的历史正当性;着眼于"东洋文化"变迁大势提出"东洋史时代三区分说"和"宋代近世说"。内藤以历史学方法在不同层面为其现实主张建构论证体系,是其人其说的显然特点。  相似文献   

8.
西晋一郎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力图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融通且归宗于儒的典型,他运用西方思想来解释中国儒学所作出的努力,对思考儒学的现代意义也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终究是为日本近代的国民道德建设服务的,从整体上而言,不能不说最终沦为了近代日本天皇制意识形态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9.
"武士道"是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在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训条。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世纪的武士道"是如何发展为"近代武士道",并嬗变为"现代武士道",从而沦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的。下层武士领导的倒幕运动是"近代武士道"产生的萌芽,明治维新是从"中世纪武士道"到"近代武士道"发展的转折点。最终,由武士领导下的明治政府迅速建立起军国主义体制,踏上军国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俺村与欧洲     
1.我从小生长在中国河南一个偏僻的村庄里。由于太平洋的关系,中国人用两个概念划分世界,称欧洲和北美为西洋,日本为东洋。从十九世纪中叶,西洋和东洋轮番入侵中国,中国人便称欧美人为西洋鬼子,日  相似文献   

11.
俺村与欧洲     
1.我从小生长在中国河南一个偏僻的村庄里。由于太平洋的关系,中国人用两个概念划分世界,称欧洲和北美为"西洋",日本为"东洋"。从十九世纪中叶,"西洋"和"东洋"轮番入侵中国,中国人便称欧美人为"西洋鬼子",日本人为“东洋鬼子”。  相似文献   

12.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严复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孔子、朱子之后又一座里程碑.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是在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如汉儒学和宋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二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严复是促使西方现代思想中国化,是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合理内核来诠释西方现代思想的.严复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思想家,包括地主阶级思想家(如张之洞)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康有为)们的思想,有本质上不同.后者均为近代社会的文化表现,即"中体西用"观论者,而严复是批判"中体西用"论.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6.
纵观日本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如果说日本古代文论的起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记,那么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近代文论则是在西方文论的语境下产生发展,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完成演进和转换,并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实现调整和回归的。  相似文献   

17.
"大同"学说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关节点之一,近代以来,"大同"是传统儒学话语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语汇.近代几位思想家对"大同说"的重新阐释和褒举促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而在此过程中,"大同说"内在的思想重心却巧妙地完成了转换.从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期许变成了平等社会理想的实现,大同的重心从道德逐渐转向"人民".近代"大同说"在两方面实现了思想的转型:其一,大同思想本身的"境界"意涵转变为现代"权利"话语结构;其二,藉由大同思想的转型,中国近代社会也实现了历史意识的转型.因此,重新探析近代"大同说"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应性问题,也有助于理解"大同说"在当下中国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分别掀起了两次儒学复兴浪潮.而鲁迅"反传统"的核心是激烈批判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因此在儒学复兴浪潮中,鲁迅所代表的"五四"价值系统就被置于"缺席"审判位置,两种价值系统由此形成一种对抗关系.在当今多元价值标准的"全球化"时代,儒学和鲁学虽然属于不同的价值体系,但在某些问题上却有一致的认识,两者可以互相借鉴,多元共存.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孔教运动的构想,相当部分源于明治日本的经验,这自然吸引了有贺长雄、内藤湖南、服部宇之吉等同时代日本思想家的关注。不过,他们眼中的"孔教",已经不再是中国专有的儒家核心价值,而是变成了日本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目标,是要确立以日本为主体的"日本孔教",在所谓文化中心位移、重新创造自身"历史"的冲动之中,为近代日本的崛起寻求法理依据。正是这份优越意识和自负心,令他们毫无顾忌地点评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也注定了其难以真正理解风云变幻期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苦闷。  相似文献   

2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神道、儒家思想、禅宗这三者密切相关。武士道是以神道的敬神天皇信仰为母胎,同时吸收中国儒家思想"忠"、"勇"的理念且使其日本化,并借鉴中国佛教禅宗的"生死如一"的生死观而得以形成的,这些要素成为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基础和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