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本文从互文性视角,以《孟子》核心概念英译为例,对翻译文本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概念译名的互文性特征。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核心概念译名在文化认知方面存在差异;在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层面,译者通过参考借鉴源语与译语的语义特征构建语义互释;在译者主体性层面,译者的文化定位与文化认同差异会导致概念释义存在偏差;在互文性策略层面,“杂糅化”特征较为显著。本研究对核心概念翻译及典籍复译中的语言文化互动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预设是导致文学翻译误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其对译者文化理解的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本文通过分析文化预设产生的原因,试图寻求文化预设与文学误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实例分析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避免文化预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遵循的原则。在信息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译者只有对自己头脑中的文化预设保持充分的认识,才能还原作品一个真实的面貌,真正做到尊重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用与原语不同的语言将原作表达出来的艺术。翻译有很多种类,包括口译、广告翻译、会议翻译、文学翻译等等。在各种翻译当中,文学翻译由于其涵盖的范围广、文体多、所涉社会文化层面宽而成为译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类型。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无定规",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文化环境,处理好文化误读现象;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注重形神兼备,必要时形可做改动;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审美,译出"意境"。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是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是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学知识,将外国的文学通过归纳,交融,延伸,并把译者的主观因素以具体化,引申,加注等方式展示给本族的读者。使读者最大限度地接受到了原文的艺术信息,开拓了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转换,也是译语文化向本土文化的渗透过程。用让·皮特斯的“异的介入”理论可以阐释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重要性及文化渗透力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此后中外译家逐渐将视角从翻译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译者主体性问题和文化身份问题自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总是受到文化身份的影响.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目的,将最终决定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具备对于所译文学作品及作者文学风格的读解能力、语言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认知度、身心投入度、生活阅历等等。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本文结合田山花袋《棉被》的1987年黄凤英?胡毓的中文译本,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相似文献   

8.
杨铃 《海外英语》2012,(3):158-159,169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以纯语言层面为突破口,开拓了转向文化层面研究的新局面。伴随着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应地,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策略选择等都会受其影响。同时,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也将面临着新的思量。翻译实践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作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综合运用翻译策略,针对不同的翻译现象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异域文化在目标语语境中获得最好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汪卫红  何霜 《双语学习》2007,(12M):183-185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一定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势必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学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手段在文学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各有道理,各有各的用武之地。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绝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的方法,而必须从具体的上下文及其文化内涵,选择最适当的手法来传达原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冯智娇 《海外英语》2012,(1):136-137,139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主体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在主体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行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地重构与阐释。译者主体文化上的差异和阐释上的困境,必然使得文学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原作的叛逆,正是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创造性叛逆才促进文学翻译的发展,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谊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粱作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即节奏、语音、词汇、句子和文化联想等方面论述文学翻译过程中顺应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翻译史上,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角色尽管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地位却从长时期地隐形走向凸显。尤其是在西方"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约束和限制译者三要素,其中,后两个要素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文章尝试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英译本书名的翻译为例从意识形态层面来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从而验证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直接操控译者,但同时也是译者在艺术再创作过程中其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杨自秀 《文教资料》2013,(28):21-23
文化过滤是指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分析、借鉴和重组,是接受美学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在所难免.主要包括有意识的文化替换改写与删节和无意识的文化过滤流失。对于外来文化引进,译者需要过滤杂质,保持本土文化纯净;对于本土文本外译,译者需要减少文化精华流失,促进本土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语用学转向"和9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中国翻译界的学者们才开始把眼光从"文本研究"转向"主体——人的研究"。由此,译者主体性便成了翻译界日益被关注的课题。但由于研究者们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却忽略了其制约的一面,导致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的研究略显不足。而且就其研究结果来看,多数都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探讨和主观判断,很少有人就具体的译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论说,采用对比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萧红作品《手》的两个不同时期日译本的比较,从语言文化层面来分析翻译结果不同的原因。旨在阐明译者主体性受自身的双语功底、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性别文化心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翻译范式中的显化是翻译中存在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文化层面的显化现象对《菜根谭》的四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四个译本在文化层面上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显化范式。译者需要将文化层面的元素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这样才有利于英译中国典籍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