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呢?浅谈一些自己粗浅看法。 一、设疑问难,启发学生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学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释疑(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应抓准启发时机,即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提问。这  相似文献   

2.
一、反馈调节原则的思想来源与基本概念在目前已明确提出的教学原则中还没有反馈调节这一原则。但有关的思想还是相当丰富的。如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达而》)“愤”是积极思考但思路不畅,问题未得解决的心理状态;“悱”是欲求表达但遇到困难,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心理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等到学生有了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语文课充满情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让语文课充满情趣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朗读——感受情趣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朱熹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口到”,实际就是指朗读。朗读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  相似文献   

4.
舒家华 《中学教育》2002,(11):31-32
启发式教学 ,由孔子创立 ,也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原则。可继承到今天 ,却被有些教师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曲解了。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 ,则不复也。”这是《论语·述而》第八则的原文。对孔子这一节语录的译文是 :“(我 )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又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我如果 )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角落的样子 ,我就不再教他了。”可见 ,它清楚地表明 :对学生予以启发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产生“愤”(即心里苦苦思索却未能想通的样子 )和“悱”(即口…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说过 ,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以说 ,提问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善于提问 ,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教学效率。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提问呢 ?一、教师要精心地设计问题一般地说 ,设计问题应把握四个原则 :第一 ,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 :“阐明事例 ,以引起对方的联想而有所…  相似文献   

6.
教学美小议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就是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借用一下这位大师的话,即“美也是教育”。教学美就是美的艺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具有教学艺术的教师,使学生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觉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而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合作”和“沟通”的过程。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沟通基础上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即“学习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8.
甲 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被说成这堂课启而不发,你对这种提法有何看法?乙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理解.这种理解客观上成为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沌清.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又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换成现在的话,愤是学生积极思索而不能通,悱是学生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启、发是指教师所作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看作启而不发,是把启误以为提问,发误以为学生有了答案,因此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基本能力是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而培养这四种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自觉能力 ,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读”各类文体的典范作品来实现。因此 ,“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 ,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也意识到“读”的重要性 ,但在操作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粗“粗”,主要指学生在“读”课文时 ,读的粗略 ,只过口 ,不过脑 ,只求读通文字 ,却不求读“懂”内容 ,这样学生在作文中 ,便不能准确地遣词造句 ,也…  相似文献   

10.
各教学环节(结构)是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的,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尝试点,编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磋商,似在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上扔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使学生个个积极思索,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地之时,教学就进入下一环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想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主体主导说”(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中小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阐释“主体主导说”并非科学论述。“主体主导说”的理论根据是: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真理、获得真理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这个认识主体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些“理论根据”站得  相似文献   

12.
卢梭说过 :“要使学生喜欢你的课 ,首先必须让学生对你教的课感兴趣 ,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要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要使学生对你上的课“百‘上’不厌” ,想必这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演”艺术分不开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语言艺术教师 ,“舌耕为业”。教师丰富形象的教学语言 ,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对其教学的内容能准确、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 ,是进行思维的表现 ,教师要抓住良机 ,用点石化金之术 ,得当启发 ,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能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也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极其丰富 ,反映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成败 ,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启发” ,同时也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现在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愤悱”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知怎么说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学生求知欲最强烈,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搞好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说到倾听,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善于倾听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品质。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的心灵之约:倾听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能否有效倾听学生的发言.  相似文献   

16.
“举一反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湖北江汉石油教师进修学校张运辅“举一反三’堤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工作方法。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谓当学生处于“愤”、“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处理思想教育和物理知识教学的关系: 紧密结合物理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过去,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五八年有过这样的事:教师上课,首先向“战士”(学生)进行“战斗动员”说:“这一堂的战斗任务是炮打艾森豪威尔”。接着就说:“下面我们讲x y”,以致传为笑话。事实说明,离开学科知识教学,形式主义的,牵强附会的进行“思想教育”就收不到好效果的。吸取过去的教训,后来做得好一些。例如在讲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导体中形成电流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说过:“愤者,心求通而不得者;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当学生处于这种“心愤口悱”的状态时,教师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所以.在音乐课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尤其是在导人部分,这样能保持与发展学生学习音乐课的兴趣,激起思维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启发”二字在我国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朱熹也作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乃是教师当学生想弄通而未得,想说出而未能,即在他们“心愤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实际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而正确地运用诵读这一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的训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