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宁 《教师博览》2005,(2):56-56
在许多介绍蔡元培先生的书籍和章中.都提到他是一位雍容大度的长.表面看上去他好像是无可无不可.谦谦君子加好好先生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他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过,他只将其限定在个人观点的范围内.决不强求别人思想上的统一。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定孔教为国教的议论.  相似文献   

2.
六月 《小学生》2004,(11):34-37
小精灵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子.他平时喜欢骑着他的魔法扫把,满世界地飞来飞去。他在寻找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个喜欢交朋友的小精灵:第二,他也是个热心的小精灵.喜欢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3.
德稔 《大学时代》2006,(1):59-60
周厚健谈企业与人才—— 1.作为一个企业,人才不完全是工作,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生活和学习.这时候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对他的手下都应该在全方位关心他、帮助他,因此友情管理就体现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4.
章丽华 《成才之路》2011,(16):94-I0023
他拥有巨资,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绝对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也有资格对成功的含义进行圈点。当人们问他,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时,他不急于用一句话作出解释.而是谈起他的一位朋友。  相似文献   

5.
刘志燕 《中国德育》2005,(4):46-46,31
谷雨.曾经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泌、爱笑、爱闹的小男孩.但在爸爸妈妈离婚的几十月里.他变了。在学校里,很少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课堂上.他总是心不在焉;课间,他也是默默地独自坐在座位上。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儿童诗的代表人物的谭旭东.儿童诗创作.成果丰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他坚持为儿童制造精神养料.坚持儿童本位.坚持“为孩子写诗”.堪称儿童诗艺术的守护者。他的儿童诗擅长以儿童视角描写童心童趣,是真正的儿童的诗。“风格即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他的“才识学气”分不开的.他了解中西文化,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虚心学习前辈成就.甘于奉献.锲而不舍.所有这些都是他儿童艺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满脸灰白须髯的年迈老人木然地站在临时搭建的绞刑架下,他的敌人奚落着他。在他进行最后的祷告之时,活板门突然打开,他掉下去.咽了气。所有的过程都被拍了下来,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官方录像.拍摄到活板门打开之前就结束了。而另外一个是在互联网上竞相流传的私底下用手机拍摄的完整视频。可是,如果一个暴君非得死的话.那么这必定是他会选择的方式。在最后一刻,他竟仍有能力支配全球的观众。  相似文献   

9.
庚斯博罗是当时最优秀的肖像画家.毫无疑问.他是英国培养出来的最富才能的艺术家之一。在少年时代.他的才能便受到瞩目.在伦敦学习绘画之后.他回到地方城市伊普斯威奇工作。而后.他将自己活跃的场所转移到更大的舞台——巴斯及英国首都伦敦。他将优雅和洗练与毫不勉强的自然表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多复变函数论与代数、几何、拓扑密切关联,是地道的主流数学.以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学家于此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陆启铿院士有卓越建树.他关于施瓦兹引理、卡勒流形的研究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国际上称为陆启铿猜想,数学家研究它的热情至今不减.50年代他与华罗庚合作,系统研究了典型域的调和函数,是多复变函数论的重耍成果.他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在数学物理.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的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从心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闩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相似文献   

12.
徐诺三文     
一、拜谒沈从文墓 徐诺,是我的学生.正读高二。他也是我的同事徐君建宏的孩子。建宏是小说家兼高中语文教师.创作中短篇小说是他的事业.而教语文是他的职业。事业决定了他对生活与文字的全身心的投入:职业决定了他对语言训练的科学和严格。徐诺聪慧沉静.好思喜文,在初中就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3.
让爱做主     
我们班的马凌军小朋友是在全家人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大家对他是百依百顺,所以养成了自由甚至任性的坏毛病。这样的性格使他与同伴相处不合.喜欢斤斤计较,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伴起冲突.抓人.咬人,推人是常事。为此.老师没对他少批坪教育。但他被批评时似乎虚心接受,可一转眼依然我行我素.真是让人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我接的第一个留学生班里有六名学生。除了来自挪威Odd Bjom的是一位年越六十的老人.其余五个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于Odd Worn.税是钦佩有加——年近花甲奔赴异国学习的老人恐怕不是太多吧!他一生几乎都呆在挪威,所以带着浓重的口音。在我们这个用荚汉双语沟通的班级里.每次他发言大家都为他说的是英语还是汉语而争论不休,但他一直跟着年轻人学.毫不懈怠他非常开朗喜欢逗人开心,有一次练习讨价违价,他假装要买苹果,卖苹果的Jill说苹果3块一斤.  相似文献   

15.
董春玲 《山东教育》2005,(36):35-35
超超是个十分要强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刚认识他时,由于对他了解不够,常常会当众处理他和同伴之间的纠纷.以至于他多次歪着头斜着眼看我,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我和他母亲就这件事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在家里也很爱生气.没有谁能控制得了他的脾气.对此,爸爸妈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唐宝民 《小读者》2012,(6):12-12
他是一个日本遗孤.随母亲和哥哥回到日本的那年已经11岁了.连一句日本话也不会说。但他很努力,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成绩十分优异。高中毕业那年.他同时被3所著名大学录取.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面前.就是入学的时候要交100万日元的学费,而他的家庭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如果不能读大学,他就只好到工厂里当普通工人了.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他也想努力争取。于是,他大胆地给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写了封信,把自己的身世、困境如实地写了下来.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0月15日凌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他的学生打来的:“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回答是:“别开玩笑!”可是.刚刚放下电话.一名记者又来电话问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他还是不信。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2010,(7):23-26,108
他善于从平凡中发掘伟大的思想火花.善于从身边的小事情中洞悉大的人生哲理,让你从小中见大,从粗糙的生活中看到细致的一面.从他的身上你会发现一些东西.他是一个在平凡申发现真相的人.在很小的事情上预见大的真理的人。你在他的身上会发现一种叫做童真的东西.他能从孩子的视角来洞见大的真理,这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啊!这就是新锐作家朱成玉带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杨宁远 《河南教育》2011,(10):30-31
我以前的一个学生王军.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从小受到家庭的特殊关爱。他性格倔强,急躁易怒,缺乏自控能力,处事从不为他人着想,总是一意孤行。有一次,因向家人要钱家人没有给他.他竟然拿凳子去砸奶奶。在学校稍有不顺心之事,他就和老师顶撞。家长和老师都对他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20.
姜开鹏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一家市级广播电台录用。当时,他为自己能找到这么一份可心的工作而兴奋不已。他的同学、朋友也纷纷向他表示祝贺.都说姜开鹏是吉星高照、红运当头。在人们的祝贺声中.姜开鹏志得意满地走进了市广播电台的办公楼。台长热情地迎接了他,并把他安排在编辑部当编辑。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