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膜分离技术及其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液膜分离技术的传质机理,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与传统的液液萃取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固相微萃取法进行比较,介绍了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液相微萃取法(LPME),重点论述了LPME的原理、影响LPME的各种因素、LPME的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硫酸铵主动载药脂质体液膜萃取技术筛选和富集中药水提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可行性。方法:以硫酸铵脂质体为分离介质,构建中药脂质体液膜萃取新技术,对中药黄连水提液中的生物碱进行筛选和富集,最后对所建立的硫酸铵脂质体液膜萃取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利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主动载药脂质体,构建了脂质体液膜萃取技术,可以实现对黄连水提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筛选和富集;发现磷脂与胆固醇的用量比、水提液上样量、药材浓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脂质体液膜萃取率均有影响,其中水提液上样量、药材浓度、萃取温度影响较大。结论:硫酸铵主动载药脂质体可以实现对中药水提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筛选和富集,磷脂和胆固醇的用量比、药液浓度和水提液上样量对液膜萃取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开发了一套可在控温、控湿环境中开展不同形态薄层液膜下CO2腐蚀测试的实验装置,以适应薄层液膜下的CO2腐蚀机制及规律研究需求。实验装置主要由环境控制系统、液膜厚度测量系统和腐蚀电化学测试系统组成。环境控制系统主体为有机玻璃做成的密闭环境腔,既可以开展控温、控湿以及承压环境下的实验测试,同时又可方便地观察腔体内情况。薄层液膜形态包括不同厚度的均一液膜和存在厚度梯度的不均一液膜,由液膜厚度测量系统获得不同液膜形态下的CO2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金属CO2腐蚀速率随液膜厚度的不同而不同,液膜厚度相同但均一性不同时,CO2腐蚀行为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膜分离技术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膜分离技术,就是利用一张特殊的具有选择性能的薄膜,在外力推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浓缩的一种分离的新方法。这种薄膜必须具有使有的物质通过,有的物质不能通过的特性。膜可以是固相、液相或气相。目前使用的分离膜绝大多数是固相膜。  相似文献   

6.
本比较了化学液膜与生物膜结构的相似性,探讨了化学液膜与生物膜内物质转运的迁移方式以及动力来源,介绍了几种新型液膜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镀锌层用环保型钝化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无铬钝化液的配方设计、初试、正交设计等工作,对无铬钝化液各组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经过配方优化获取了以钼酸盐为主的钝化配方。并对钝化液的稳定性,钝化膜的均匀性、附着力与耐盐雾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证明,研制的保型钝化液各项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高取代醋酸酯淀粉膜的制备及其耐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醋酸酯淀粉膜。利用扫描电镜手段考察了醋酸酯淀粉取代度、铸膜液溶剂及铸膜液浓度等因素对醋酸酯淀粉膜制备的影响并研究了该膜的耐水性能。结果表明,醋酸酯淀粉取代度越大,铸膜液溶剂挥发速度越低,铸膜液浓度8~20 wt%,能制备出较好致密性的醋酸酯淀粉膜。在水中24h后膜失重率约为13%,高取代醋酸酯淀粉膜具有较好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9.
从本科生实验教学角度出发,针对目前仪器分析教学中的色谱分析实验未涉及前处理技术的问题,以水为基质,七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为研究对象,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考察并优化了影响样品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和条件,对液液萃取、液相微萃取和固相萃取三种常用的色谱前处理技术的萃取效率以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开发出了一种适合于本科生色谱分析实验教学方法,弥补了当前色谱分析实验教学中的不足。结果表明:此方法还可以用于公共仪器平台中科研用户的仪器操作培训,使学生深入掌握色谱前处理技术和仪器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主动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小波分析为主,统计分析为辅,对自激式除尘器气相压力信号进行分析,探讨气液两相混合状态监测的基础问题。结果表明:随风速增大和初始液位b_0值减小,气液两相流动的波动性增强,气相压力的统计均值增大;气液充分混合时,小波重构信号子频段能量占总能量的比值趋于稳定,约80%维持气液的宏观流动,约20%完成液滴和气泡等捕集体的激发;小波分析的低频重构信号(A_4)关联了气液的宏观流动过程,高频重构信号(D_1,D_2,D_3和D_4)共同关联了气液微观流动过程;随b_0值减小,低频段和中高频段重构信号的能量值都不断增大,低频段规律性较强,而中频段的离散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油气管道内的复杂气液两相流动和管道泄漏预测控制是油气储运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加深学生对专业流体力学和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气液两相流实验环道基础上,设计了包括大起伏管段、地下以及水下等多场景的油气管道泄漏实验装置,并介绍了各功能模块的工艺流程、设备和特点。通过装置性能和实验分析,该实验装置具有非常好的实验教学预期效果。结合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设计了多个实验教学项目。该综合实验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在油气两相输送、管道泄漏过程与影响方面的知识储备,培养油气管道安全运行及泄漏检测技术方面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溶剂微萃取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以离子液体为萃取剂的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该文对离子液体-液相微萃取的三种主要模式:离子液体-单液滴微萃取,离子液体-中空纤维膜微萃取,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介绍了其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性的液体在不同管径的换热管中的成膜流动情况,得到一种根据物性及工况条件选择换热管径的有效方法。不同配比的乙二醇水溶液有不同的密度、黏度及表面张力等物性,以此溶液为实验液体,进行垂直管内降膜冷模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流量下管内液膜流动稳定性,综合考虑液膜厚度等因素,选取最佳液膜流动状态。引入一个与黏度、表面张力、管内液膜流速有关的无量纲参数A,发现A值在(8.8~10.2)×10-2范围内时,管内液膜流动稳定、膜厚均匀、厚度适中。实践应用证明:根据A值范围选取换热管管径的方法是可行的。此方法为设计降膜式热交换器时选择管径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气液两相流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进原有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研制了一套基于PC机的,由于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计、A/D转换板,计算机组成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并编制了气液两相流数据采集处理软件,从而充实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酒精粗馏残液中含有一部分固相悬浮物,将残液进行固液分离,并分别加以利用和治理,也许是酒精粗馏残液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对残液中固相悬浮物的化学成分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将分离后得到的固相沉淀物直接用作水泥缓凝剂或农作物的间接肥料。  相似文献   

16.
在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相分布、相速度等流场特征信息对深入了解流动机理、提高模型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气液流动的复杂性与随机性,使得它们的准确测量较为困难。该研究基于快速电阻层析成像技术,首先对垂直向上气液管流中弹状流流型下多种工况的流动结构进行图像数据采集与重建;然后通过互相关算法得到轴向速度场分布,并与漂移流模型进行对比;再对按时序排列的横截面图像序列进行调整得到正确比例的空间三维图像;最后获得段塞长度、频率等特征信息。结果表明,快速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测得速度场分布、段塞长度、频率等特征信息,可用于优化与这些参数相关的理论模型和经验关系式,有助于提高气液两相流的模型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高黏气液条件下垂直管环状流动规律,对不同黏度下的流动状态、持液率及压降值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液膜厚度增大,气芯液滴数目增多,平均持液率逐渐增大,同时液膜厚度、平均持液率和气芯液滴数目因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液相黏度的变化对环状流压降有一定影响,总压降和各分压降随着黏度的增大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了Span-80为表面活性剂的乳状液膜稳定性问题。考察了表面活性剂Span-80的用量、TBP的用量、内相NaOH的浓度、膜相添加剂石蜡等因素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pan80的用量在10~12%时乳状液膜的破损率较小,当NaOH的浓度为0.5mol/L以下时破损率较低,载体TBP用量的增加膜破损率随着加大,液体石蜡对液膜的稳定性没有正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咏梅 《物理教师》2010,31(5):61-63
从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公式出发,对小球形液膜内气体经一细管流向大球形液膜内过程中,球形液膜的动态特性及平衡状态做理论模拟.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选用N-甲基二乙醇胺(MDEA)、二乙醇胺(DEA)、一乙醇胺(MEA)、氨基乙酸钠(SG)和氨基乙酸钾(PG)5种吸收液进行CO2脱除试验,考察吸收液种类和浓度、气液流速、烟气中CO2含量等因素对脱除率和传质速率的影响。如在一定的气体流速下,吸收液流速增大,CO2的脱除率和总传质速率增大;吸收液浓度提高,脱除率和总传质速率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