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讲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抒发出真实的情感,才能使人相信,才能打动人,才有说服力。就像做人一样,你只有真诚待人,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往。真实,是生命的底色,同样也是作文的命脉。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批改也是如此,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情感投入。教师只有在作文批改时动之以情,学生才能从教师的作文批改中晓之以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商春 《考试周刊》2011,(20):77-78
只有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文章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才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如何让学生的体验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呢?作者从作文内容、作文指导和作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情感发落于笔端的产物,它会打上写作者个性的烙印和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而创新又是作文的生命,文章只有能写出真情实感,才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因此,作文教学应成为学生创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好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靠的是有真挚的感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一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形式为文字,其内容不出感情两字。”怎样才能使学生感情在文章中得到充分发挥呢?古人云:言为心声。”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只有学生胸中时时洋溢着激情,他们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因此,我认为把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是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结合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本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尝试。一、创设新闻情境,激…  相似文献   

6.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的潜力。但是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引导,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知,学生的兴趣未能激活。因而我们读到的学生作文往往是“只有文字,没有思想;只有呻吟,没有情感;只有虚假,没有真诚”。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篇篇静态的习作上,而是要致力于捕捉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从而抒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真情出至文     
《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意思是说,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的心扉,文章才有内在的动人魅力。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作者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作家林清玄曾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此话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怎样使文章做到感情真挚而充沛呢?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前苏联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写作有浓厚兴趣,才会去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没有情感参与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灵性的,也是不完美的。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批改也是如此,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情感投入。教师只有在作文批改时动之以情,学生才能从教师的作文批改中晓之以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情感与作文     
本文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实际,论及以下内容:情感在作文中的巨大作用,即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真情实感才是文章赖以形成的基础;忽视中学生的作文情感而盲目追求作文技巧对切实培养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毫无帮助的;提出培养学生作文情感的途径是扩大知识面和生活面。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都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的素材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行为、情感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眼睛认识生活,通过行为感受生活,通过|情感享受生活。只有来自生活的作文,才是真实感人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写出情感真挚、内容真实、能激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文章。学生的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选材要真实,要把情感倾注到细节描写中去。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13.
黄丽玉 《现代语文》2013,(7):118-120,2
学生作文,贵在有真情实感,只有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独特的魅力,文字只有具有了真情实感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感染、打动别人。学生只有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评判一篇文章为佳作的标准有很多,真挚感人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等等,在诸多要素中,笔者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意思是说,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的心扉,文章才有动人魅力。这种见识可谓切中肯綮、一针见血。的确,作文要打动人,除了负载  相似文献   

15.
文由情生,文需情真才感人。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写文章必须有充沛的情感。情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精髓。只有在作文教学中把握住这个核心、精髓,学生才会写出好的文章。 一、看范文名著见真情 要使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细细领会作者是如何以情作文的。大凡作家,总是用一支心灵的笔饱  相似文献   

16.
作文有效性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师指导写作的关键,文章有真情实感,下笔如有神,一直是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追求的,笔者从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深刻感受到了现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困境,也愈发感到教师只有讲究教学策略,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只有勤于思考,钻研作文教学,才能培养出思如泉涌的作文笔锋,构建作文教学的有效以及高效。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以笔写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材料可写,乐于写.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用心感受之后,才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写作也才更加自然而真实.那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那种偶然的瞬间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8.
作家赵丽宏认为,只有建立在真情实感上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作文。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作者真实情感的外露,饱含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任何语言文字如果失去情感的支撑,都会变得索然无味,苍白无力。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繁彩寡情,味之必厌”。有很多感人至深的传世佳作,都凝聚着作者深挚强烈的真情。例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相似文献   

19.
文章只有寄寓作者的情感,才具有感人的力量。可是我们学生的作文或无情可抒,或情感失真,或百文同心。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从现实生活融真情,细节显真情,质朴写真情三个方面来论述高中作文如何以情取胜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和人文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而文化作文教学是人文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只有不断在文化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对生活内容进行反思,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