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题材选定之后,记者在采访中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问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大有学问.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与一位大学毕业生网上聊天.当谈及选择什么工作时.他感慨万分,说毕业都两年多了,仍然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笔者问,什么工作才算得上如意呢?他说,赚钱多就行了.  相似文献   

3.
背景 "发展脚步慢了吗?什么卡住了脖子?体制还有活力吗?开放还有魅力吗?与港澳合作前景如何?泛珠合作期待什么?产业还有优势吗?科技创新能力够不够强?环境变坏了吗?真的没文化吗?"一连串的叩问,问珠三角,问广东.作为党报,对脚下一片热土的关爱、理解、信任、责任,在2005、2006的岁末年初,仿佛是从追问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问100位企业领导最难办的是什么,大部分会回答:就是人.企业不仅寻求合适的人难,而且人来后管理起来也难,感觉不称职时要送"神"同样难.  相似文献   

5.
"就业难"折射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接受了七年新闻专业教育的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成为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 现在我的学生和当初我做学生时的很多想法都非常相似,他们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务课程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程对他们今后在新闻媒体的工作会有实质性的作用;也有不止一个学生问过我,学中外新闻史有什么用,他们要记住第一份中国古代报纸、第一份近代报纸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日,一位韩国朋友很不解地问笔者,什么是"躲猫猫".笔者谨慎地"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一种游戏,亦称摸瞎子、捉迷藏;娱乐性很强,在特定的地方(监狱、劳教所或者看守所)进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另注明, "躲猫猫"具有搪塞理由之功效.扩展阅读为"打酱油"和"俯卧撑".  相似文献   

7.
凯文·凯利提出这个问题——"科技想要什么?"看上去倒是颇有深意.你想想看,我们会不会问"火车想要什么?"或"钢笔想要什么?"当然不会,我们也不会问"蚯蚓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对那些我们认为它们没有自由意志的低级生物问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没有生命的东西了.现在凯文·凯利问"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他已经将科技视为一个有生命、有自由意志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8.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过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在一次次直白而直指要害处的严厉教导中,柴静收获了进步和成长.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人问:在新的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应该说,新世纪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公众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如果缺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只能成为"埋在土里的金子".我们常说"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如果缺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恐怕再珍贵的档案也是一堆故纸.  相似文献   

11.
今天更应倡导"传帮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一位股评人士化名董平在媒体上大曝黑幕,声称许多股评家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全靠"蒙":"如瞎子算命,蒙对了是我水平高,蒙错了是你运气不好."他说,在北美,专业证券分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假如你拿高科技股的问题去问一名石油业的证券分析员,他给你的回答只会是:"不知道!"而在我国,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无业游民人人可以客串股评,而且我们的某些分析师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千只股票了如指掌、百样问题张口即来的"全能"型选手.  相似文献   

13.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问。这期问,媒体到底做了些什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又要在杨父自杀之后“热炒”此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追问的传统,自屈原的<天问>开始,问历史、问社会、问现实.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水问>问的不是水,而是问我们这群有智慧生灵的人:危机何时到来?饮水能否安全?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水究竟属于谁?大国水网有多远?节水难在何处?水的答案在哪里?……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对于人类未来、民族前途的隐忧.而电视纪录片<水问>以"反求诸己"的理念追问现实,其本身也是对纪录片创作范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把"摩擦系数"改为"摩擦因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欣 《编辑学报》2003,15(1):16-16
问:当编辑将来稿中的“摩擦系数”按国家标准改为“摩擦因数”后,作者几乎都不理解,看校样时又改了回去。我们怎样正确地向作者做解释呢?答:在以往的科技文献(包括教科书)里,关于量名称中的系数、因数或因子的使用是比较混乱的,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6.
诸仁 《编辑学报》2006,18(2):93-93
问从<编辑学报>上经常可以看到"2万1 000册""1万3 500余家"一类表示,请问这类表示在科技书刊中允许吗?有什么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为编辑,每逢约稿,常会听到"收费吗?"一问.作为省委党刊,配合省里的工作,宣传报道是正常任务,从来没有收过费用,所以被人这样一问,总觉异样.次数多了,就觉心中有点堵得慌.  相似文献   

18.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香港文汇报记者问:“本届内阁任期已经过半,回顾过去这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您觉得什么成绩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动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您能否给您本人及内阁团队打个分,您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下半段的任期?”温总理的回答中谈到:“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由此我们想到并追问:作为以守望社会为基本职能之一的媒体,这些年来在“人民最关心的医…  相似文献   

19.
一、问与答问:什么饼不能吃? 答:铁饼。问:什么伞不能打? 答:降落伞。问:什么马不能骑? 答:鞍马。问:什么球不能拍? 答:铅球。问:什么门永远关不上? 答:球门。问:什么枪能把人打跑却不能把人打死? 答:发令枪。问:什么叫“评论”? 答:没话找话。前面的问与答,是抄来的。最后一个问与答,是本人杜撰的。把报纸的“眼睛”和“旗帜”——评论说成是没话找话,话是说得“损”了点儿,但冷静想想,我们写的(准确点说是笔者自己写的)大多数评  相似文献   

20.
1915年元旦,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在汤山宴请梁启超,还请了杨度作陪.宴席上,袁克定列举了共和体制的很多缺点,问梁启超怎么看.梁启超以只研究政体不研究国体为由搪塞,心想袁克定为什么讲这些.梁启超回广东省亲的时候,特意绕道去南京见冯国璋,问袁世凯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要实行帝制,冯国璋说不知道.冯国璋决定亲自北上,面见袁世凯问个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