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分析了中英古代爱情诗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描写对象多为女性,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英国古代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宗教色彩相当浓厚.从描写手法上看,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源于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简.爱》通过描写贫苦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孤独、无助、反抗与斗争,揭示了女主人公与众不同、富于个性的宗教意识的产生、发展与完善。作品以简.爱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环境为线索,展示了其人性与神性最终相融的宗教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大都特点鲜明,或具有突出的象征性,或契合堪舆学原理,或二者兼而有之.小说中此类环境描写有三种功能: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人物身份和暗示小说内容.《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生成模式和天人合一原理,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认同佛教的宗教态度和作品宣扬佛教的创作主旨.同时,小说环境描写的堪舆学色彩,使《西游记》的环境描在空间布局、山水形态和动植物生机等方面为古代小说环境描写大大推进一步,在细致程度上,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对空间的选择非常严格.寺庙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点,对相关元杂剧的剧情敷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不同的作者在对寺庙的描写中,表达出不同的宗教态度:有的崇佛、有的反佛.这和元代宗教文化政策、文人的心态和度脱剧的非宗教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狄金森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文化特质,诗歌借描写上帝、宗教、天堂、永恒、不朽、信仰展现了自己对宗教的体悟和感受;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她效仿赞美诗体,频频使用与宗教密切相关的词汇,诠释了独特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文学便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早已渗透到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之中。纵观当代回族文学创作历程,关于宗教题材与宗教人物的描写,经过了一个不同的演进变化过程。本文即论述了当代回族文学创作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西游故事在明清秘密宗教中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民间宗教宝卷中保留了大量西游故事片段,反映了民间宗教家们接受和解读西游故事的特点。首先,他们把西游故事作为宗教宣传的工具,教育信徒;其次,他们利用西游记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宗教譬喻,阐发教理;复次,他们根据《西游记》中的有关描写,描绘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以田园牧歌、农事耕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类型,田园诗在中西文学中有着明显差异.本文尝试分析中西宗教对田园诗的内在精神差异形成的影响,以加深对中西田园诗文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以田园牧歌、农事耕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类型,田园诗在中西文学中有着明显差异.本文尝试分析中西宗教对田园诗的内在精神差异形成的影响,以加深对中西田园诗文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绘画喜次描写人民生活,不再为宗教服务,发挥了古代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描写了萨里姆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历程,展现了独立后的印度在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状态。拉什迪通过小说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共存的社会。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小说,可以看出小说中构建的多元化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使两国爱情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从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二者的诗学差异。内容的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描写的对象多为女性,而英国古典爱情诗诗中的主角多为男性;中国古典爱情诗注重对婚后生活的回顾和反思,诗中的宗教色彩淡漠;而英国古典爱情诗则注重婚前爱情的追求,宗教色彩相当浓厚。描写手法的不同则表现在:中诗委婉含蓄,而英诗直率。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哈代在《苔丝》一书中,通过苔丝的悲剧性毁灭这一主题,反映了他的宗教反讽;本文主要从哈代对特定宗教人物的描写、具有宗教意味的重要角色的塑造、对宗教信仰、戒律等的插入性评价,及重要场景的安排,来阐释他的宗教反讽。  相似文献   

14.
世界闻名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全长五百二十五厘米,高二十五点五厘米.它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从我国古代绘画题材内容的变化来看,这幅作品突破了唐代以来的人物画主要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的范围,开始努力描写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生活场面.而其规模之大、描写人物的生动细致、艺术技巧的高超,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爱情的描写,常常出现“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红字》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6.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出海并一人在荒岛上生活的小说.鲁滨逊是他时代的代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18世纪英国的景象.18世纪的英国推崇理性的启蒙主义,这在宗教方面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7.
黎青 《文教资料》2008,(13):29-30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用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是<红字>的主要特征.本文分析了<红字>中的红字A本身所蕴含的象征意象,主要的人物刻画,以及不同的背景描写,细致地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远影响,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制度和宗教法律的残暴、卑鄙以及主人公为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和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鬼神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发现,曹雪芹与后四十回作者对鬼神的态度同样是矛盾的,但他们却善于利用这些鬼神描写去教育和警醒世人,表现出明显的宗教意识;同时,这些关于鬼神的描写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体现出一定的神秘奇幻性、象征性和怪诞美。  相似文献   

19.
王启忠在《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撰文认为:《金瓶梅》对儒、道、佛三教基本采取的是整体性的排斥态度,这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史和宗教文化史上是一个新现象。《金瓶梅》以描写世情世态、裸露人欲为主旨,反对儒教,对佛道两教的活动虽作了大量描写,但总体上也持排斥态度。《金瓶梅》对宗教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禁俗绝俗向世俗化演变。其一表现在佛僧道士们本身难耐禁俗绝俗的煎熬。二是佛  相似文献   

20.
"红楼"佛语     
张威 《华章》2010,(22)
<红楼梦>描写了两个宗教世界:一个是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理想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以外的世俗世界.作者在追求人的无限性这一理想时,对理想世界表示了赞美和向往,对现实世界表现了嘲笑与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