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1月19日,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揭晓。中国地质大学科学研究院李国武教授的“我国烧绿石超族新矿物研究”入选2013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2.
在地质事业备受重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蓬勃开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比更加注重成果的创新性与实效性。2012年度的候选项目实力普遍较强,大多是各系统、各部门推荐的科研、生产等领域的年度地质重大科技进展与找矿成果,能够在全行业推广地质找矿新思路新方法、推出典型案例、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方面发挥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木 《金秋科苑》2011,(4):99-101
2011年1月19日,中国地质学会2010年度全行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和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从全国各省地质学会推荐的101个申报项目中产生。评选结果显示了2010年度中国地质行业工作成果的新特点:地质找矿方面,金矿的发现最为突出,发现了一系列特大型金矿床;多金属和铁矿的找矿也有不少重大突破;在能源矿产领域,煤炭发现取得可喜成果;一些过去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4.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6):F0002-F0002,I0001
编者按:锰矿是我国十分紧缺的战略矿产之一。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锰矿资源供需形势日趋紧张,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安全。为此,贵州省地质矿产开发局一。三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等专家、教授和野外一线的地质科技人员组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选择在黔东锰矿资源富集区开展锰矿成矿理论和深部找矿方法技术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深部找矿的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锰矿深部找矿理论技术的重要创新和找矿重大突破。不久前,在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中,“贵州省黔东锰矿富集区深部大型一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成果获得2012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殊荣。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不久前揭晓。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的“我国不同季风区古气候演化差异及成因机制研究”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我国不同季风区古气候演化差异及成因机制研究”是2012年度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自2012年,项目选和土进行研究,的积剖面开展系统的年代学及古气候指标的测试分析,提出了“我国黄土研究揭示当前温暖的间冰期可能至少持续4万年”、“中世纪暖期可能是现今气候变化的相似形”等新观点,为不同季风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与动力机制等国际上普遍关心的热点科学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2013年1月14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在北京揭晓。经过国内外知名专家评审,由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承担的“河北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南区深部普查”入选2012年度十大找矿成果。河北省滦县司家营铁矿是已探明储量并已进行开发的亚洲第一大铁矿。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充分发挥其在铁矿勘查领域功勋地质队的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铁矿科研成果,综合运用多种物探手段,提出了“重磁结合,正、反演对照,负异常优先,南进西扩,钻探渐进”的找矿思路。通过本轮普查,司家营铁矿南区新增资源储量8.21亿吨,为河北省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7.
科技情报站     
<正>"海洋地质十号"完成远洋科考首秀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为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概况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基础信息,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主要任务。面向几十年积累海量、分散与内容复杂的地质调查大数据,如何提高我国分布式地质空间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地质数据共享、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是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自2017年12月26日入列以来,累计海上作业262天,稳定航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展示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以来连续组织举办“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年度评选。在今年初结束的2013年度“双十”评选中,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谢玉洪研究团队承担完成的“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规律与重大发现”脱颖而出,成功入围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谢玉洪研究团队在莺歌海盆地开展的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突破方向研究,建立了临界温压条件下水溶相天然气级差出溶理论模型,丰富了天然气脱溶成藏理论;构建的伸展-走滑型盆地重力流沉积模式,破解了在坳陷内寻找大型优质储层的重大难题;建立的底辟区“裂隙系统沟烃源、重力流扇体定储层、高压封盖控气柱”三元耦合成藏模式,指导了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发现东方13-2大气田,共探明天然气储量1035亿立方米;创立的多机制超压成因的压力预监测技术,地层压力预测精度高达95%,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相似文献   

11.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这里是武陵山脉的标志,同时梵净山麓的松桃也是全国重要的锰矿产地。随着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锰矿成矿理论研究的新突破,为这一地区的锰矿勘查开辟了新的前景。继该队黔东地区南华系锰矿深部大型-超大型锰矿找矿与成矿模式研究荣获2012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之后,根据原创的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理论指导区内锰矿找矿实践,成效显著,新发现以贵州松桃道坨隐伏超大型锰矿床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超大型锰矿床,实现了我国锰矿这一战略紧缺矿产找矿四十多年来的重大突破,新增资源量相当于我国保有资源量的30%以上。2013年,贵州省锰矿实际资源量上升至全国第一位,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成果成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并入列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十大找矿成果。  相似文献   

12.
国内速递     
正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3月22日,有着88年历史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北京发布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我国科学家在古生物学各分支领域取得的科学成果,有力地推动着世人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前五大进展分别是:志留纪古鱼揭秘脊椎动物颌演化之路、绘制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1.3亿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发现使古生物色彩复原更加可信、华北发现距今15.6亿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地质工作大波动、大重组、大调整的过程中,各国地调所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环境地质工作,环境地质工作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环境地质学已成为现代地质学的中心或焦点,地质科学发展的希望和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任纪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中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编的“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入选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十大科技进展。本刊近期与任院士就多年来的研究经历与成果问题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立,其前身是2001年建立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水合物实验室,2012年5月被正式批准建设,2015年6月正式挂牌运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十余套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开发了系列水合物探测技术,可实现不同目的的天然气水合物室内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6.
中生代末期发生的恐龙绝灭事件被认为是当代10大科学之谜之一。近十多年来,由阿尔瓦雷斯等人提出的《碰撞理论》以及由此推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周期性的地外撞击和绝灭等给地质古生物学中许多传统观念以巨大冲击,并发展成为科学史上一次真正的大争论。可以说,自莱伊尔和达尔文时代以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在我国方兴未艾,由于高等级公路沿线形标准要求高,对沿线的地形地貌产生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一些不良地质地段,由于对坡体稳定认识不足,大量开挖和填筑土石方以及施工方法等原因,破坏了坡体的稳定,促使了滑坡的产生和发展。而滑坡的产生与水极为密切,民间有"十滑九水"的说法,可见水对滑坡的影响之大。为此,本文针对高速公路边坡滑坡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防治措施,以期为类似地质自然灾害处治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周期短、信息量大、资料获取速度快、客观真实、动态性强以及资料收集不受特殊地形限制等突出特点。发挥大比例尺遥感影像在调查中的作用,是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良好的解译效果。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是必然趋势,必将成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关键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地质机构的一次大调整、大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破除解放前地质机构遗留的分割局面,实现中国地质学界的大统一与大团结,全国地质机构进行了大改组。当年的亲历者记述了这一调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陈毓川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赴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1959年归国,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兼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