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君 《武当》2013,(1):17-19
一、太极拳之“劲” 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深入解读了太极拳的拳学思想,分析了拳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就集太极拳理论之大成者陈鑫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中庸”、“礼”、“仁”以及“浩然之气”、“内圣外王”、“舍己从人”等思想学说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理清“劲”与“力”的异同是合理和熟练运用太极劲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太极拳练习者习练水平的标志。文章对太极“劲”与“力”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太极“劲”与“力”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总结了“劲”的特征,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所谓纯柔无刚的太极拳,是指练习时从头到尾始终以柔和缓慢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明显发劲的太极拳。对于只求健身者来说,自是少有人去深入探讨太极拳的精深内涵及来龙去脉,大家一般只求活动一下身子骨就满足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健身队伍中,却逐渐出现了一些自称曾得太极拳真传的“大师”“传人”,他们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弘扬”太极拳,并将“技击”一再贬为太极拳的“末技”。  相似文献   

5.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顾青 《精武》2009,(5):73-73
虽然这一次中国武术申奥没能成功,但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却“升空”成功,并被摆上了神坛。这全拜中国的一批嘴把式“大师”所赐。中国的武术已经不需要苦练了,动动嘴就行了。吹一吹。太极拳就像“神七”般升空了。当然“神七”升空靠的是科学实力。而太极拳“升空”成功靠的却是嘴把式“大师”的嘴皮子力。  相似文献   

7.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力学原理,并与太极拳演练技术紧密结合,对太极拳“根”的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了“根”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浅析太极拳教学中的“意”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水平,使太极拳练习者技能得到进一步增强。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太极拳“意”与“气”进行了阐述,提出太极拳教学中应注重“意”与“呼吸”及“气”的配合。  相似文献   

10.
运用NVivo 12.0 Plus处理软件对英国本土太极拳传播者即本土“桥联群体”的访谈文本进行扎根分析,经过3轮编码建构了本土“桥联群体”太极拳“深度纹理”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1)英国本土“桥联群体”的太极拳“深度纹理”主要由动作纹理、功能纹理与文化纹理3项主范畴构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英国本土“桥联群体”对太极拳的阐释框架;2)太极拳动作纹理包含2个副范畴,分别是动作美观与易学易练;3)太极拳功能纹理主要有显功能与潜功能2部分构成;4)太极拳文化纹理主范畴主要由历史认知与哲学认知2个副范畴构成;探讨了英国本土“桥联群体”对太极拳的地方性阐释框架和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逻辑理路,从而提出了重视具身认知、开发多元功能、促进意识转变等我国未来太极拳跨文化“在地化”传播实践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数字化视角下太极拳健康促进的价值和困境,并提出实现路径:一是完善太极拳健康促进的数字化教学内容,为“云推广”奠基;二是搭建太极拳健康促进的数字化智库平台,实现太极拳文化知识“云沟通”;三是系统整理太极拳健康促进的数字化智库内容,推动共享太极拳文化“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13.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体育科学》2012,32(12):85-92
为研究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及结构,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认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适合用来解释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太极拳文化符号是身体感知为主的运行图式,具有“中心”和谐、“边缘”活跃、“界限”规范的特点,并组成特有的符号空间体系;太极拳文化符号圈具有不匀质性,肢体文本是主要的物质载体,在外体现为拳势和套路,在内蕴含有伦理与思维方式;太极拳文化符号具有体势性、表意性、隐喻性、整体性特点;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决定了它“回到事物本身”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常识三讲”,是针对初学太极拳的同志讲的,这些内容也都是几年来初学太极拳的同志经常提出的问题。太极拳涉及的方面比较丰富多采,初学的同志比较难以掌握。三讲容内是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太极拳的入门常识。第一讲“太极拳基本要领”,逐句解释了“贯顶拔背,涵胸调档,坐髋塌腰,收臀撑裆,沉肩坠肘,气宜鼓荡”。第二讲“太极拳运动中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第三讲“太极拳运动中的几个特点”,主要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平衡性,协调性及落点。以上三讲,仅作为太极拳入门常识,供初学太极拳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继承和进一步弘扬发展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作为祛病、强体和防身自卫的方法在民间广泛流传,但大多数练习者对太极拳推手的“技巧”不太了解。文章对太极拳中“四正推手”的技术进行分析,使练习者熟悉并掌握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相似文献   

17.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修体悟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主旨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首先指出太极拳文化研究过程中的逻辑裂隙:“空中楼阁”式文化论述严重,“西方式”文化研究范式充斥,“为论而论”式研究心态泛滥;其次阐述太极拳文化主旨:“反动与弱用”是太极拳文化的鲜明特点,“和谐自然”赋予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命脉,“术道融合”彰显太极拳文化的最高要义。并据此衍出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反动与弱用”作为时代精神的灯塔,对我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处理国家关系、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自然”的文化命脉则是缓解当代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紧张的最佳良药;“术道融合”的最高要义给当代武术研究发展提供了别样路径,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3,20(1):113-119
无论是晚清曾被推崇一时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还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学者唐豪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都明显偏离了太极拳技术演变与发展的客观主线,而缺乏对戚继光在明代创编并收录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的“拳经三十二势”长拳与晚清成熟的太极拳技术体系之间渊源的重视与考究.太极拳历史的探索长期陷入神仙崇拜、主观推断、人物附会,甚至故弄虚玄的怪圈.研究认为太极拳源于戚氏“三十二势长拳”,传于炮捶,成于“十三势”,而这一演变与发展历史明显被忽略和扭曲.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以“养生为根本,技击为灵魂”。当今习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停留在健身这一阶段,难以领悟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明师指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习练太极拳亦是如此,只有明了太极拳理,并按正确的步骤练习.方可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