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沧源县勐角乡翁丁村的民风淳朴,社会秩序井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景在这里得到了再现.正式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社会控制在这里共同发挥着作用,国家力量和社会传统在这里实现了有效结合,共同促进了翁丁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正式社会控制的功能和作用将越来越弱化.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社会福音运动。该运动将美国新教的关注焦点从个人救赎转至社会救赎。工业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是社会福音运动产生的导火索,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为其提供了思想资源。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格拉登、伊利和饶申布什扮演了领袖角色。格拉登为社会福音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伊利大力推动了其发展并确立了基督教伦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饶申布什完善了社会福音神学思想体系并为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途径。社会福音运动为当代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单位化社会体制解体的背景出发,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社会非组织化的若干特征,论述了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在社会的再组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通过考察国内外的经验,论证了社会工作机构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促进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元泉州是通过对外开放,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对外开放在农业经济的土壤中培育出港口经济之花,促进了工商文化与港口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工商社会与开放社会的形成。这种社会转型既体现了宋元泉州地方社会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的特殊性,也揭示了区域社会研究在整体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在简要回顾健康领域内社会支持和社会控制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支持和社会控制在健康领域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提出,在日常健康和临床护理领域应积极使用社会支持、合理使用社会控制,特别是平衡使用社会支持与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7.
社会支持与社会控制及其在健康领域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回顾健康领域内社会支持和社会控制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支持和社会控制在健康领域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提出,在日常健康和临床护理领域应积极使用社会支持、合理使用社会控制,特别是平衡使用社会支持与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社会责任的内涵;明确了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梳理了国外企业与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的历程,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剖析了图书馆社会责任和母体社会的关系;阐明了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范围和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是人性的外化,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同时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资源节约型社会税收政策问题,是当前经济和财税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阐释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涵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税收政策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之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在介绍了发达国家资源节约型社会税收政策与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从更新税收观念,提高资源节约型社会税收政策理念、改革完善现有税收制度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税收政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施叔青在旅居香港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与她以往的创作风格不同,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李碧华是香港著名作家,她行文别出心裁、风格瑰丽诡异。其小说在港台及大陆都拥有相当可观的读者群,细究其小说所以会令人着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塑造了不少神态丰满、各具性情的人物。就人物行为特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刚、柔两类。李碧华的小说有浓郁的宿命论色彩,但在宿命轮回的大背景下,作者着意发掘人身上的超越性——即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理想品格。本文先是展示人物的生存境遇,在此基础上突显人物类型,并进而分析此类型的成因及作家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理想,力求进一步发掘李碧华小说的人文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亦舒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人称金庸、倪匡、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非主流小说,题材也只拘于爱情婚姻,但就其作品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看,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亦舒小说颇受欢迎的魅力所在,或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周边的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这三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认为尽管这三派小说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其总体特色应该是:海派小说完成了通俗小说的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通俗小说的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现代国际视野。在这三派通俗小说的共同打造下,中国通俗小说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的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15.
旅居香港后期,施叔青将自己对于生活了十七年的香港的爱恋,化为史诗般的波涛汹涌之作《香港三部曲》,以风尘女子黄得云的传奇一生串连起香港自开埠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香港百年沧桑的殖民史和社会变迁,为后人留下一部香江风情图录。  相似文献   

16.
虹影散文与其诗歌、小说一样标榜“奇意”,率性而为,文字风格多变,格调慷慨大气,善以机锋与洞察力加强散文的思想深义,譬喻手法的捕捉、选择以及设想创造运用自如,是才情横溢、自成一格的散文创作。虹影散文作为诗与小说双重影响的结果,写实性(事实)与虚拟性(感性)互为叠印,行文坦诚率真,毫无矫饰做作,坚守本质而诚实的写作立场。当代作家中如虹影这样三驾马车的多面手,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这种书写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容易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回望历史,萧红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表层的思想主题研究到多视角深入的心理文化研究,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但作品蕴含的丰富性与作者本身的复杂性给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笔者试图将萧红的文学想象与她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她的创作源泉,在小说中探寻她的生命影迹,从而探析爱这座大厦在萧红的生活实践与文学想象中的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乡土小说,向以诗意的书写著称于文坛,表现在对人物外貌及周围环境的描摹、对人物精神荒芜的刻画和近似诗歌的抒情形式、回忆笔法的运用等方面。诗意书写使作品笼罩着浓郁的悲凉寂寞氛围,彰显出作品极高的艺术张力和不同凡响的美学价值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