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实施之际,作为传统社会民众主流精神文化食粮的戏曲文化,不再是影视屏幕上专给老龄群体的精神之钙,而成为传统文化自信回归和乡村文化强力振兴的基因。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视域,审视汉水流域戏曲文化传承现状,以郧剧为中心,探研郧剧文化的传承特质及其当下启示,顺而提出汉水流域戏曲文化传承进路,以期彰显汉水流域戏曲文化繁荣进路和乡村文化振兴功能。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了社会的丰富性,是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见证,并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于民俗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而民族心理又是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的语言文学,自然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剐是民俗与古代诗歌、戏曲的关系,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戏曲扮演着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角色,戏曲表演艺术代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对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励人民奋发向上、陶冶人民的道德情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表现出多样化,戏曲由于受舞台空间、音乐节奏、表演时间、剧本创作、等局限性的影响,在加上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是逐渐在提高,戏曲艺术的承传与发展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     
嘉妮 《初中生学习》2014,(12):14-1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宗教文化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丁新星 《快乐阅读》2011,(25):63-65
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浓缩了灿烂中华的文化精神。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感悟浓缩在舞台艺术中的多彩人生和其独特艺术创造中的文化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周莹 《儿童音乐》2016,(4):50-52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各种新鲜文化涌入我们的生活,快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也迅速流行,从而使他们对我国传统戏曲越来越失去兴趣,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初中生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艺术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多元视野.戏曲走进初中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更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詹俊芬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1):74-75,89
文化修养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是戏曲表演艺术的铺垫。对于戏曲演员而言,除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苦练基本功外,还要善于观察、思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大量积累生活素材,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闯出一条新路子,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一种兼具文学写作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在其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之中。而娱乐文化的性质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不断变化,于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由于受不同的娱乐文化性质所影响,戏曲的艺术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戏曲形态发展中的深层原理,在研究戏曲艺术时,就不能局限于内容与形式,要使艺术形态回归当时的娱乐文化,从而发现戏曲形态与娱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救世理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古代文人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其对文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日常政治、社会生活之中,更渗透在文艺创作与传播之中,同样对古代戏曲的创作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使“发愤补恨”成为戏曲创作及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题旨;二是形成了戏曲传播中劝善惩恶,有益风化的文艺功用观;三是戏曲叙事模式中团圆主义的泛滥;四是促使文人剧作家自觉总结和反思历史,赋予中国古代戏曲以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术文化是独立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美术传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美术的特点及内涵。它包括从中国古典美术与中国现当代美术中提取出来的内容。由于中国美术传统源远流长,如果仅用一两个视点是很难将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揭示准确的。如以元素论为指导,可从中国美术的精神、观念、情趣、表现、观看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中国美术文化的传统特征有:为人生而美术的美术精神、圆融辩证的美术观念、情理统一的美术情趣、立象尽意的美术表现、俯仰流观的美术观等。  相似文献   

13.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族伦理思想概述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勤劳、善良、智慧、纯朴的土族人民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土族伦理思想是指土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是中国伦理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土族伦理思想在土族的民间文学、婚姻家庭、社交礼仪、宗教活动等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千百年来在土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操作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土族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文化,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力、精神生命力和社会生命力的统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所蕴含的价值在于,关切人的自然生命力,激扬精神生命力,升华社会生命力,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启示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尤其要珍爱、尊重和升华生命。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水平是少数民族艺术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是全面推动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是时代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灵魂,是衡量少数民族题材歌剧成败的关键。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霍元甲的精武精神及其对现代武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弘扬精武精神,推崇人人习武,强国强种,激发爱国热情是霍元甲一生所追求的体育思想与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倡导霍元甲的尚武精神,对促进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20.
张庚先生在戏曲理论与戏曲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戏曲文物学的建设也非常关注并有所贡献。他虽然没有撰写有关戏曲文物研究的专门文章,但却在其与郭汉城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及时吸收、利用了新发现的戏曲文物及研究成果。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戏曲通论》中,则再次证引戏曲文物论述戏曲产生的原因,注意到了戏曲文物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全面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历史和现状的戏曲专业志书《中国戏曲志》中专门为"演出场所"与"文物古迹"立项,进一步肯定了戏曲文物的价值,确立了戏曲文物的地位。张庚先生作为这一宏伟工程的总设计师,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