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200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启动了“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此项活动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广大队员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为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为进一步深化“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面向全国各级少先队组织征集“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主题活动,受到了各级少工委和基层少先队组织的热烈响应。经层层推荐和严格审核,全国少工委办公室授予了33个省、市、县少工委“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创新奖,授予了496个学校“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小课题奖。在评审中我们看到,通过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小课题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广大队员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使他们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也传承了民族精神。其中呈现出的明显特点是:少先队员以中、小队为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民族精神代代传”这一主题,或立足本土历史,或依托中华文化,或巧借英雄人物,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立了一系列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民族精神代代传”小课题。孩子们将“民族精神代代传”的宏大主题,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感、可行的具体活动,渗透于鲜活的学习生活中,让趣味与理念并重,调查和思考相融,实践与体验同行,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从中体会和感悟着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袁祖社 《中国德育》2006,1(5):79-79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气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与“民族的精神”的区别─—兼谈名词定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加“的”的问题湖北钟祥市长寿中学罗广华《风景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仿佛看见民族的精神化而为他们两个”。其中,“民族的精神”不能误为“民族精神”。可有的同志不以为然,举例说,“毛主席著...  相似文献   

5.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6.
赏识,成功的支点。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称小孩子为“小朋友”的第一人。他认为,和成人比较,孩子小的只是年龄,只是生理,不小的是他的“心”,是他的精神生命。所以,他说:“小孩子是与成人享有同等权力的小朋友。”作为大人,我们应当蹲下来,平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信任、理解他们,赏识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热爱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7.
《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做了明确的阐述,其中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  相似文献   

8.
于凯 《考试周刊》2024,(18):49-52
传统文化中的“士”是介于贵族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士”精神指的是“士”这一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体人格、行为方式、精神风貌的综合。“士”兴起于战国时期,且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广泛发展。将战国时期“士”精神融于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感。因而教师有必要重视“士”精神的融入,结合所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士”精神的实质与内核,在增进课内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精神文化品格修养,推进学生获得深远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战国时期“士”精神的渊源,随即分析了战国时期“士”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最后探寻了战国时期“士”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当前色彩教学实践中,由于对“固有色”观念存在片面、狭隘的理解,因而固着了人的色彩感觉,使画面无视光色之变,而失去了发现自身变化的当代性色彩感觉。针对狭隘的“固有色”观念对学生色彩素质成长的危害,本文旨在从物理方面、生理方面及本民族传统心理方面对“固有色”观念的成因进行分析,阐明学生必须在生命的早期实现对绘画色彩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自觉否定固有色观念的过去性,从而达到使画面进入大自然光色变化和人类主体精神变化的色彩历程。  相似文献   

10.
导读     
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中空前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灾难过后,如何继续凝聚、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历史和现实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撰写的《民族自觉与凝聚民族精神》一文认为,只有唤起民族自觉,才能延续灾难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真正实现“多难兴邦”。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就是激发全民族的“民族自觉性”,即对本民族的正确认知、理解和诠释。唤起“民族自觉”,是凝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精神各层次内容的关系、个体精神和群体精神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平时与非常时期)民族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以“物本主义思维方式”作为建构原则,从而具有一系列严重的局限,无法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真正地发挥这一功能.以“实践思维方式”作为建构原则的“马哲”新理论体系,对哲学“塑造民族精神”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能够实现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思维方式引领、价值观念导向和行为方式规范”的重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的情绪与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地对研究生进行情绪指导,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一、健康情绪及其对研究生的影响研究生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状况,还包括精神、心理状况。我们要求研究生“体魄健全”,“体”是指生理、躯体;“魄”...  相似文献   

13.
出身贵族的满族女作家叶广芩,在民族身份进入合法范畴的时代中,创作出了具有满族民族特质的“家族小说”系列。在作品中,叶广芩对满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表现,突出满族人在清帝逊位后对政治的刻意规避与沉默,以及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执著坚守。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精神内涵,在感悟金山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感悟中华魂。民族是有根的文化,家乡就是民族的根。“金山情”主题教育是最贴近金山学生的教育。金山区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精神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家乡情结中升华他们的爱国土义精神。整体规划,加强领导,“金山情”主题教育形成机制。金山区将“金山情”主题教育纳入区教育“十一五”规划和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实例,说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入研究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文化的力量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加深对上述内容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节奏与旋律构成民族音乐的基础。它们是摹拟与复写民族审美心理律动、塑造民族性格的因子、要素和必备条件。从单纯的生理节律到复杂多变的艺术化节奏象征着民族审美心理升华的两个历史阶段。中国节奏体系具备了超越自然(生理)和充分人工化的文化素质,表现出中国人美感的成熟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旋律的审美效应源自民族音乐特有的音响组织结构与民族感知方式、情感方式之间“异质同构”的共振。民族旋律既是民族音乐的灵魂,以其独特的表现符号系统反映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养成的谛听、感觉、体验、辩识的听觉功能;同时,它又勿须翻译而能赢得世界的普遍理解,其中包含着人类喜怒哀乐共同性的情感内容。民族旋律的生成:民族特具的生理基础——天赋才能和精神类型的规定性,主要的决定条件——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的陶冶与铸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过去那个没有自我、强调牺牲的时代让人们对民族精神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认识。就学校教育而言,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怀特指出的,如果国家缺乏对个人自由的信仰,那么,为国家的教育就是真正的为“国家”的教育,这会导向极权主义。这种思想就是强调“必须教育孩子们把他们的生命奉献给一个并不存在的超个人的实体。实际上这是欺骗人的。为的是让人们相信存在着一个‘国家’,国家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因此为了国家的利益要牺牲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8.
日本民族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同时又常以“经济大国”“大和民族”自居,具有在“小”中求“大”的扩大意识。基于此,从语言角度,从日语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及接头词“大”入手,分析日本民族的扩大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客观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弘扬优秀化传统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充实、提升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俞祖华、赵慧峰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素有研究,他们曾合作完成并出版了《中华民族精神论》一书(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该书曾于2000年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还获得过山东省优秀图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项).近年来,他们继续关注与探究这个问题,最近又出版了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成果),体现了他们近年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包括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内涵作出概括后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和孟子对“仁”都做了深入的论述,比较他们对“仁”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对深入理解和发扬“仁”的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