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春苏区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宜春苏区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宜春苏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宜春苏区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第四宜春苏区是开创和保卫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战场;第五,宜春苏区是连接湘鄂赣根据地与湘赣根据地乃至中央根据地的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2.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从1927年9月爆发秋收起义至1938年1月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为止,根据地前后坚持斗争长达11年。在这11年间,根据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方面的经验是其重要方面。本文依据史料,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教育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路线和切合现实的教育内容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对根据地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1934年6、7月间,中共湘鄂赣省级机关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在奉新龙门山区,因陷国民党军重围而遭受惨痛损失。这就是六.七月事件。它标志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使湘鄂赣根据地比中央根据地早三个月进入艰苦的游击战争。导致六七月事件的原因,客观上是敌强我弱,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主观方面则是因为中共湘鄂赣省委在战略、战术、肃反运动和反"罗明路线"等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人民英勇奋斗十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树了不朽的业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这块根据地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过去人们对这块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也同其它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一样,往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斗争等方面,都没有认真地研究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刘仁荣等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科研所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湘鄂赣边区人民英勇奋斗十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树了不朽的业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这块根据地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过去人们对这块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也同其它根据地历史的研究一样,往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斗争等方面,都没有认真地研究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刘仁荣等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科研所的  相似文献   

6.
新编中学历史课本中多次提到“苏区”和“根据地”,那么,它们究竟有何异同呢? “苏区”与“根据地”都是指中国革命赖以进行和发展的地方。“苏区”一词产生于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名词,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因其根据地内的革命政权是根据苏俄革命政权组织形式建立的,即采用的是苏维埃(代表会议)形式,故这类根据地称作“苏区”。而“根据地”则是革命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以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即为据以长期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地区。它特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宜春,又称袁州。位于江西西部,东邻分宜,西界萍乡,南接安福,北连万载,东北与上高为邻,西北和湖南浏阳接壤,面积2250平方公里。自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立州至今,一直为赣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冲。自古就有"军事要塞,关楚咽喉"和"赣西门户,东南国防要地"之称,历代为统治阶级重兵所固守。土地革命时期,宜春的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湘鄂赣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宜春西北的广大地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南面的重要门户。  相似文献   

8.
“八七”会议后,土地革命是以井冈山斗争为起点,随着红军战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波浪式地向前推进。这个斗争历程,各个革命根据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以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之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为突出,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参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52页注[3]),本文拟着重介绍中央革命根据地在1929—1931年间土地革命的一些情况,以供教学参考。这里先简单回顾一下前期(1927年秋—1928年底),即“井冈山时期”。这是我国土地革命的初创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是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摸索前进的,没有任何经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不仅领导了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而且领导了根据地的经济斗争.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表了不少调查报告和文章.特别是1933年8月,毛泽东在赣南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做了《关于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1934年1月,又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做了两年来的工作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具有长期局部执政的历史。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为革命胜利后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鄂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占据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大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战斗在这里的新四军第五师全体指战员和广大群众一起,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英勇奋战,先后抗击着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仅就鄂豫边区卓有成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开始于中国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在逐步探究和建立起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解放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走向了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崭新的工农政权。革命根据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苏区时期,二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两个时期因革命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扫盲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劳苦大众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人民革命战争。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革命根据地过去主要是在农村,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法,首要的是满足农村的需要,适合农村的环境和特点,毛泽东从中国农村教育,尤  相似文献   

14.
《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时期乡村建设的“品牌”,它既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的宝贵借鉴,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应该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坚持群众路线、关心农民利益,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教育正规化政策的纠正,从课时安排、实用性课程设置以及学科课程内容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与革命根据地乡村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效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普及,也第一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探寻出了乡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社会实际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成为革命根据地普及教育、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和实施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特定环境下,为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战以及实践新民主主义文化奋斗目标而开展的文化运动.它促进了太行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事业的开展和建设,在根据地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认真总结战时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鄂豫皖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它形成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坚持时间之长,在当时全国各革命根据地是少见的。探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根据地的党组织、红色政权和红军厉行廉政建设,并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当前国际风去动荡变幻的新形势下,执政党和政府的廉洁关系着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在农民中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开办夜校、文艺活动和红色标语等教育形式,对农民进行党的性质宗旨、革命任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教育,进而打破农民封建残余思想,提高思想觉悟,激发革命热情。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对做好新时期农民思想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井冈山斗争时期,即从大革命失败到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以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但使大革命失败后剩余的革命力量站住了脚,而且得到了恢  相似文献   

20.
<正>红色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农红军为支柱,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动员和组织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起来的。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农民发动了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至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10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