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推理悬疑小说是一种情节符码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小说,在这类小说体裁中试推法贯穿于创作与阅读思维过程的始终,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意义空间。试推法是皮尔斯原创性提出的,这种推理方式拓展了人类的知识,也最契合符号学开放意义的精神。开放的意义,被符号学家艾柯比喻为“迷宫”,而艾柯本人创作的系列推理悬疑小说正是这种典型的“迷宫”小说。以艾柯的推理小说为例,分析试推法形成的三种迷宫类型,既有助于分析推理悬疑小说的体裁特征,又有助于理解逻辑符号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
考察网络悬疑小说的评论现状,可以发现批评者对基本概念的界定模糊,批评呈现出冷寂与假热的两极状态以及批评价值尺度的缺失。因此,专业批评家应转变预设心态,积极介入现场,进行文本细读。同时,应基于网络悬疑小说发展的实际,建立平等的对话批评范式,建构适用于该类型小说的中肯、客观、有启发意义的批评价值体系,以期规范网络悬疑小说的批评活动,推动网络悬疑小说的健康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神秘悬疑小说《死要成双》的思想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当前,以《鬼吹灯》为代表的悬疑盗墓小说正在一些大中学校大行其道,形成了一股阅读风潮。这些读物里充满了神秘、惊悚、悬疑性质的内容,以《鬼吹灯》为例,它讲述的是退  相似文献   

5.
悬疑小说自身具有的互动性和超文本性决定了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性,因而作者在构建小说文本的同时,必定也要构建隐性读者;悬疑小说的悬疑性来自读者的体验,这种体验使作者创作的文本成为同时被读者构建的活文本,从而使悬疑小说的创作主体有了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9,(4):51-57
蔡骏悬疑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常让位于情节的离奇表现,人物塑造偏向符号化、类型化,而在其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无尽之夏》中,作者在把控人物塑造、心理分析与情节关系上有显著改变。这些改变源于作者对类型文学的反思、人性本质复杂的客观事实和心理悬疑的文本特点。这种变化弥补了类型文学的缺陷,强化了悬疑小说的社会意识,推动了悬疑小说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音乐世界》2010,(12):56-58
随着《新参者》的高收视热播,由堀北真希主演的日版电影《白夜行》的筹拍,东野圭吾的作品已经深入人心。东野圭吾用人性、社会、情感丰富着推理悬疑小说的另一个侧面,展现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宋晖 《广西教育》2014,(6):81-82
探讨制作类、探究类、知识拓展类、思维技巧类四种科普探究学习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设计不同的“实验道具”来创设悬疑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9.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读写》2008,(8):10-11
<正>冷千姿,射手女。1986年末出生于南方一座小城,现就读于天津商业大学。2005年暑假开始创作生涯,2006年先后在《萌芽》《今古传奇》《花火》《悬疑经典》《心跳小说》《幻界》等杂志发表文章五十多万字。现任蔡骏《天使侦探社》杂志名誉主编。已出版悬疑小说系列"光明古卷"的第一部《光明古卷:玛雅咒》。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非真实性”、“相对性”的小说观,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味。他对小说论文化、复调法、音乐性、喜剧化的文本发现,也为小说形式的开拓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可能性。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代中国文学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3.
《迦太基》是美国当代作家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9—)2014年的新作。在表层框架上,作者利用读者对悬疑小说这一文类的阅读期待,采用悬疑线性叙事情节讲述女主人公克蕾茜德(Cressida)深夜突然失踪和七年后的回归以及整个家庭因之发生的变化;表层叙事背后则是借用失踪案嫌疑人金凯德(Kincaid)在案件中的自首、受审和监禁,嵌入其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和所历。本文分析作品叙事策略,指出欧茨采用悬疑小说这一文类的目的在于吸引读者进入所预设的战争故事空间。小说中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如多元叙述声音、时空错序则使得战争叙事情节断裂,需要读者如同阅读悬疑小说一样不断回读、拼凑并还原出战争真相,这种对战争故事中的悬疑情节及碎片化的处理更能唤起读者对9.11后美国政府开展的系列反恐战争的记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本从整体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味”论。通过研究说明:早期为了论证小说的独特功用和审美特点,评论常用“奇味”、“异味”来做整体说明;后期(主要是明清时期)评论常常在具体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语言乃至结构等艺术特点中,运用“味”的范畴来分析其美感特点。“味”虽然不是小说理论批评的中心范畴,但无疑是其重要审美范畴之一。而且这些“味”的范畴,明显是与小说的审美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庄子》最早创造了“小说”这一概念,虽然与后来广为流传的小说相距甚远,但早期小说雏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有一致之处,并取代了其他概念而成为现代文体概念。西方人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称谓,同中国人给小说的命名,在观念上也有着一致之处。从东西方小说命名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民间性、虚构性、可讲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出场——“问题小说”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小说创作热,作为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不应该从“文体”和“题材”的角度来理解,而应该看问题小说在处理“问题”与“小说”的关系上,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近代小说。问题小说展示一种新的小说观,并初步确立了一种新的提问法则和提问的自主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应该在学生"寻疑、解疑"之后,设法让学生在"有疑"中结束.通过不同的案例展示"悬疑再探"的方法,"悬疑再探"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积累活动经验;"悬疑再探"调动学生数学思考,促进问题解决;"悬疑再探"升华学生情感态度,健全学生人格精神,让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相似文献   

18.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太平广记》收录“梦”类小说共七卷,可分为四类,即“梦休征”“梦咎征”“鬼神”“梦游”。这些小说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根据传闻改编、杜撰的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时代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太平广记》中唐代之前的“梦”类小说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故事梗概。而唐代之后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愉悦性情的功用,有“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