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出了"研究型教学+创新性计划"教学模式,构建了专题研讨"结构概念设计与创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纲,介绍了课程的构思与设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专题研讨课程有机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高等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主要论述在工程实践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措施,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对加强工程教育和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作用。我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机械与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基地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教师共同研讨,设置了专业认识实践、专业课程群实践、专业生产实践、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工程实践等几个层次的实践环节。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建立了机械加工与制造工程、零部件装配及生产流程、机械装备及其自动化、电子控制技术、车辆工程、工程管理、大学生科技创新等7个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198-200
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要实现优秀工程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必须重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室建设理念,从功能及内容、教学体系、运行模式等方面不断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设适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思维创新实验室,使之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构建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对于工程应用型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体现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上海电力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水处理方向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重大举措即为构建以培养创新型水处理工程科技人才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工程训练中心"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工程训练中心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大工程背景,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工程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有着其他实验室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对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及开放机制。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融合,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及PDS(PLAY,DESIGN and STUDY)创客空间等"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使工程训练课程从单一技能训练建设成为"一教三创"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7.
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电力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通过构建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等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四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对化工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改革和探索,通过构建多层次实践课程和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机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工科实践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针对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综合实践平台在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依托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设备、师资"等资源优势,为工科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并采用"打造平台文化建设、深化实践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付诸实施,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实践证明,建设综合实践平台是促进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高校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核心标准组成。培养具有创新型能力的大学生,重点是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注重课程评价过程与多样化课程考核形式,则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工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一种具有适合本校特色的以过程考核为主导的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分析传统工程训练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角度出发,阐述了项目驱动式训练模式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应用的必要性,重点就工程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实践表明,通过采用项目驱动式训练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了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所在学校具体情况,明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确立"一个主线,二个面向,三个维度,四个融合,五个意识,六个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开展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为指导,并结合河海大学"卓越计划"的具体实践,对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行了实践探索,重点构建了相应的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管理制度、务实的培养方案、明确的建设目标、敬业的师资队伍和开放的共享网络等6个方面。实践表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培养新世纪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仅有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不够的,更需要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和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高、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型卓越人才。该文论述以培养创新实践卓越人才为目标,建设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真实工程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训练中心,以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真实工程实践环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以及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是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重要举措。通过对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工程教育实践平台,对大学生实施工程训练教育,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工科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高等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长春工业大学对文科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情况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创建国内一流的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工程实践教学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是当前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的较高水平学科竞赛。分析土木工程学科传统的实践环节和教学环节后,提出通过结合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针对现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将建筑模型运用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土木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结合河北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车辆工程专业学科特点,文章构建了“四轮驱动,分级实施,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结果证明,它对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文章从工程训练与工程素质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学习基础工艺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综合工程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