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过失侵权指一个人没有在法律所规定的以保护其他人免受不合理的伤害危险的法律义务范围内的行为,对其责任的认定取决于谨慎义务存在与否,客观过失理论是大陆法系的主流。在我国侵权法过失责任的构建中,应当摒弃现有的主观过失概念及判断标准,确立客观过失及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活中,我们随时可能会与侵权行为不期而遇。而在侵权法中,过失侵权占有较大的比重。过失的判断标准就成为归责的一个重要问题。英美侵权法对此采用的是"合理人标准",即以一个理性的通情达理的人作为行为的参照标准。在我国侵权法上,对过失侵权行为的认定仍是空白,因此这一标准对我国侵权法的构建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犯罪过失分为普通过失和业务过失,对其注意义务和注意能力的判断也相应的应分别采用个人标准和平均人标准,并在确定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时结合允许的危险理论和危险分配即信赖原则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论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过失是医生在施行医疗行为时违反其应尽的注意义务而引起患者损害后果的行为,它是构成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应当依据客观标准来衡量医疗过失。对医疗注意义务相关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以具体标准进行认定,反之则以抽象标准进行认定。同时还要注意考虑医疗的专门性、地域性及紧急性等因素。这对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做出公正合理的法律判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理性人”标准作为事故过失责任认定,实质上是以“理性人”的注意水平来确定过失之有无。“理性人”标准下会导致分配成本不当之后果,但放弃个别标准带来的分配所得换取成本的减少是有效率的;在弱的意义上看,“理性人”标准下过失责任会比严格责任事故数量少。“理性人”标准与个别标准两者权衡时,应遵循:当决定一个人应尽注意水平的成本较低或若用减少引起事故的行为代替增加注意的可行性越强,背离“理性人”标准很可能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6.
表见代理制度中第三人的信赖合理性标准应界定为以合理错误为已足,而在具体判断时,则采用在斟酌具体情事的基础上比较一般理性行为人的行为方式来确定,因而具有法律判断的属性,这就必须综合多种因素,其结论必然是弹性化处理,这一方面体现在生活事实的法律判断本身具有适度的弹性,另一方面体现在信赖合理性与可归责性之间相互影响,因而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调和。  相似文献   

7.
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是指对特定物权事实的不知,是一种主观不知的事实判断,而有无过失则是对第三人信赖的合理性判断.文章首先介绍了善意的起源、发展,探析了"善意"保护的效力渊源;进而分析了"善意"的内涵界定;最后从主体、主观、客观、时间四个方面论述了"善意"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应当增加过失侵害债权的类型,行为人因过失导致债权无法实现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债权具有相对性,对于债权存在不能以道德或者理性人的标准给第三人课加"应当预见"的主观要求,对于未明确知晓具体债权存在时,行为人过失导致侵害债权不能适用此制度.同时,在行为人明知债权存在时,此时债权具相对于行为人而言具有公开性的特征,如果行为人非以侵害债权为目的,但是基于重大过失或者放任的态度导致侵害债权时,也应有此制度适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过失犯的判断容易出现主观优先于客观的情况,对于过失实行行为的存在也颇有争议,目前肯定说占据优势。承认过失实行行为的相对独立性,明确其与故意实行行为的差异,有助于明晰过失犯成立标准,还能保护国民预测可能性。对于过失行为的认定,应以结果出现为前提,以行为主义为原则,在形式上违反注意义务,实质上具有法所不允许的危险,借助信赖原则和规范保护目的,进一步细化不法的认定标准,限制过失犯罪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10.
在业已启动的诉讼程序中依法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为诉讼第三人,确认诉讼第三人必然会受到本诉的制约,而立法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如何确认只有粗略规定,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这与行政审判客观上要求对相关各方利益做出公正裁断的矛盾十分突出。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确认,应结合行政实体法运作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的外延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及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变化的可能性,综合判断,区分类型。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行政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或种类问题是行政诉讼第三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立法中也没有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有不同的做法,缺乏统一的标准,亟待完善。从基本原则、标准等方面对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的界定作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作出较为科学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有关第三人合同权利的规定散见于单行法,为司法实践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借鉴国外立法、判例和学说的最新成果,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认为确认第三人合同权利要考察:当事人是否有使第三人受益的意图;此种意图是否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出来;第三人合同权利取得的时间。最后,从兼顾传统与创新的角度为今后处理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法人机关与法人的关系原则上是一体的。文章通过案例的引入,分析了对法定代表人诽谤的认定和对受害人的救济。认为对法定代表人的诽谤,既可以构成对法定代表人个人的诽谤,也可以构成对法人的诽谤;对法人的诽谤成立后,法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  相似文献   

14.
朱炼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2):80-83
赋予案外第三人申请再审的权利,才能充分保护案外第三人的权利,这是保护案外第三人诉权、保障程序正义和加强外部法律监督的基本要求;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并没有赋予案外第三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司法解释对案外第三人申请再审的事由进行了过度限制并且司法解释本身存在矛盾;应当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统一司法适用两个层面完善我国的案外第三人申请再审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被害人有过错的案件,法院在量刑时一般会使用酌定情节对被告人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对于如何认定被害人的过错责任以及在刑罚裁量中应如何适用,各地做法不一。本文根据刑法和民法的一般理论,结合实践,就被害人过错责任的认定和适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要确保法官公正行使审判权,必须有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作保障。对此,我国的现行立法和实践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要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际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司法机关自律与权力机关他律相结合的过错责任追究机制,通过科学透明的惩戒程序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犯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目的犯一种,探讨非法占有目的必须建立在目的犯理论的基础之上。目的犯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和超过的主观要件即目的,因此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此类罪必须建立在特定目的之有无上,而实践中正是由于目的认定的困惑造成了办理经济案件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主观目的的证明方法,而司法推定的方法不失为解决目的犯之目的认定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一直以‘客观真实’证明标准审理民事案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后,人民法院以‘法律真实’标准审理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的民事审判监督理念应根据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既要坚持‘客观真实’标准,又要尊重‘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立法世界各国还未取得完全一致.在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但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登记制度的不完善、受让人主观善意难以界定、侵权后救济途径不明朗,善意第三人保护不到位等等.文章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登记制度、明确善意界定标准、开拓救济途径、健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等建议.这些对策将进一步完善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