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语文课堂上,在快速阅读完《范进中举》后,学生应老师要求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如老师所料谈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的毒害,绘声绘色的读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片段描写。没想到  相似文献   

2.
范进中举后疯了,学生听讲后哭了。范进疯了,是因为他太兴奋了;学生听讲后哭了,是因为他们太伤心了。乍一看到老师讲《范进中举》而学生偷偷哭泣的报道时,甚为、疑惑:是哪住老师课讲得如此之好,竟然能让学生听后落泪?要知道,在这样一个到处恶搞、全民愚乐的年代,要把一篇课文讲到让人流泪的程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老师讲《范进中举》,讲着讲着,听到有人在轻轻啜泣,接下来又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擦眼泪。教室里的空气凝住了,老师的心酸酸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上,老师讲《范进中举》,讲着讲着,听到有人在轻轻啜泣,接下来又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擦眼泪。教室里的空气凝住了,老师的心酸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相似文献   

5.
小说教学的几种课型山西/张信一、模拟型模拟分析,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能用较少的言语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在学生面前。我在教《范进中举》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时,就是抓住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胡屠户的语言、动作进行模拟分析的。范进去参加乡试,因没有盘费,便去找丈...  相似文献   

6.
王灵同学问:《范进中举》一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文章中心的?小说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和个人表现作了对比,又将胡屠户和众人在范进中举后态度的变化作了对  相似文献   

7.
《范进中举》一文我已教过了十几次了。每次指导学生精读“范进中举发疯”的精彩段落,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活跃。吴敬梓对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的精湛描写使人叹服.历来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绝佳蓝本。但今年,我却有了新的想法.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德育渗透要重视“思辨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仅靠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行为高尚,我们要学习”或“那种行为恶劣,我们要反对”是不能让学生信服的。比如:《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他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的人物。对于这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学生因离范进的...  相似文献   

9.
杨哲 《教书育人》2008,(5):11-11
最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在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二学生小宇在日记中写到:上语文课学<范进中举>了,老师在讲课时,下面就隐隐传出哭泣声,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哭了,课文里说的那种世态炎凉现实中也存在,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举三反一"的方法,即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写一篇文章。"三"在这里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是多举几个例子的意思。"举三反一"中举什么样的例子最佳最妙呢?我们认为,举教材之例最佳最妙。近年来,有不少教师对叶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上,老师讲《范进中举》,讲着讲着,听到有人在轻轻啜泣,接下来又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在擦眼泪。教室里的空气凝住了,老师的心酸酸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学生为什么哭了?是课文太生动了,还是心里太难受了?是同情范进,还是为自己悲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说:"我们现在就是范进的缩影,每天学呀学,考啊考,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上好学校,考好大学。"  相似文献   

12.
《范进中举》是一部富含讽刺手法的文学作品,对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生活和心态进行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本文分析了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与当代社会的共通之处,以及对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范进中举》不仅引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弊病的思考,也为当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萧德强老师在《重复例说》一(见《中学语教学》2001.6)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在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二学生小宇在日记中写到:上语文课学《范进中举》了,老师在讲课时,下面就隐隐传出哭泣声,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哭了,课文里说的那种世态炎凉现实中也存在,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  相似文献   

15.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中举>2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7.
我教《范进中举》福建/邓东在小说《范进中举》的教学中,我选择文章的高潮部分作为提问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想象,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文章主题,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范进中举》篇幅较长,我只作一课时安排。课前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阅读课文,解决字词。...  相似文献   

18.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片段,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世风以及科举对人性的扭曲。名为《范进中举》,中举又岂止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像是众人中举。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的学习,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既思考范进中举的艰难、中举后的发疯及其胡屠户等人的不同表现,更思考中国的科举制度,思考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以及中国科举制度给不同的读书人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面对封建文人截然不同的结局,重新审视中国的科举制度,带给我们的是无法抹去的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