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霞 《文教资料》2008,(3):41-42
国内研究<圣经>对莎士比亚戏剧影响的著作颇丰,但从<圣经>的角度阐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思想与原型却少有人问津.莎士比亚把贯穿<圣经>的爱、仁慈和宽恕等观念以及<圣经>中重要的原型运用到十四行诗的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诗的思想内容,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相似文献   

2.
戴·赫·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并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独辟蹊径、惊世骇俗。而《恋爱中的女人》作为劳伦斯的扛鼎之作,自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小说中的爱情可谓是一大亮点,因为它包含了厄秀拉与伯金的和谐之爱、赫麦妮与伯金的驾驭之爱、戈珍与杰拉德的征服之爱、伯金与杰拉德的同性之爱等诸多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反映了他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爱情伦理观念.莎士比亚认为爱是青春水到渠成的产物,它不会随着时间、境况的变化而变化.从爱情伦理上来说,两个相爱的人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由个体,平等的爱和爱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与门第、财富、技巧、权势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基督教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了自己的诠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爱、友谊、时间为重点,将基督教精神与诗中的人道主义融合在一起,才使他的十四行诗有久远的魅力。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国内莎学研究中的空白,深入地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地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发表后在获奖与批评史上的不同命运,从叙事时间入手,借鉴现代民族国家关于个人、家、国关系的理论,发现曾令儿在25年的时间里走出一条由个人之爱向国家之爱、人类之爱升华的宏大之路。与此相对,钟雨用全部情感和灵魂发出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从而实现了个人之爱。  相似文献   

7.
王子墨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63-66,78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自问世以来争议不断,关于涵义的解读多种多样。这十四行诗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灵与肉的冲突,即高尚的情感与通俗的情欲并存,所以产生了前后反差强烈的两个部分。通过对这相反的两方面的论述,揭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涵,探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灵与肉的分野。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创作的154首十四行诗更是文学的瑰宝.本文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的第19首十四行诗进行主题、艺术、结构、意象四个方面的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诗人是如何表现十四行诗的优美和诗人内心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9.
爱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李明智的亲情诗,从手足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天伦之爱四个方面.对爱的意义价值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它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惟有爱,才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有着其独立自主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就是其中第十八首《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内容和主题以及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鉴赏这首十四行诗,足能领略到莎士比亚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和语言魅力,欣赏到这首十四行诗的永恒之美。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石孝友以词著名,他的爱情词基本上可以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但是雅词并不足以体现石孝友爱情词的独特风格。石孝友的爱情词的独特性在于:以俗词写情事。直率自然。又有多种表现方法:语言通俗而形式精巧;摹拟说话人的口吻以及采用男女对话的形式。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称为以曲为词。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该研究从认知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并阐释了《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表达生成的认知理据和文化因素,丰富了《诗经》中爱情诗的相关研究,为《诗经》中的爱情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充分体现了川端文学的创作特色,蕴含着三种不同的情感,即"模拟恋爱"、"纯美爱情"和"伪爱情"。既让人感到心灵的执着,爱情的纯美,又让人感到情感的幻灭。种种情感交织成一幅清纯与悲凉、幽静与朦胧的画卷。  相似文献   

15.
师爱为师德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爱为师德之本 ,师爱是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 ,师爱是兴趣、是真诚、是责任、是奉献 ;师爱以“五爱”为前提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独特品质 ;师爱是教学相长的助动器。  相似文献   

16.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稳山 《高教论坛》2006,(3):175-177
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与友谊等情感有本质性的区别.本文通过对爱情的概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爱情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观点,主张学校应引领大学生直面爱情心理畸变的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预防爱情心理的偏离.  相似文献   

18.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给我们描述了一群盲人推拿师们的日常生活、事业、友情、爱情。作者深入到作品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重描写他们之间的情与爱。但是盲人世界的情爱似乎与正常人有些不同,由于视觉功能的缺乏,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多了些阻力,而作者并不是给他们制造阻力,而是力图解除阻力。本文从几个人物对性的不同态度和尊严的价值这两方面来探讨小说主人公的爱是如何受阻又是如何化解阻力的。  相似文献   

20.
以“歌为媒”、以歌定情自由恋爱 ,是湘西少数民族独特而奇妙的求偶方式。通过山歌传情、草标幽会 ,检验出彼此的才智和人品。情投意合者 ,便互赠信物 ,山盟海誓 ,定下姻缘 ,爱情的鲜花终于结出甜蜜的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