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35页在介绍美国1935年《中立法》时说:“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同页小字解释道:“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人战争。”  相似文献   

2.
1940年6月,法德战争中法国战败。鉴于维希政府控制着海军舰队和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最终选择维持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在法属殖民帝国中,法属北非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了使法属北非保持中立,美国选择通过经济援助的手段来实现其军事目的。经过双方长时间的谈判,1941年2月,美国与法属北非当局签订了一项经济贸易协定,又称"墨菲—魏刚协定"①。根据该协定,美国向法属北非提供急需的非战略性物质。在维希期间,墨菲—魏刚协定成为美国对法属北非政策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国内经济状况、美国人的反战要求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战时中立是国际法范畴的概念,从法理上看,不适用于一国内战,然而历史上一国在他国内战采取中立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内战中英法等欧洲国家的中立就是较为典型的个案,英法等国的中立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名为中立、实为干涉,从实质上看是一条独特的干涉之路。英法等国中立的核心是利益,正是为了利益,英法的干涉图谋破产。但在战略利益方面英国从其中立政策中渔利颇多。  相似文献   

5.
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6年底交战双方依然势均力敌难分难解。但到了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却改变了立场,直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同盟国的作战。美国为何会改变“中立”立场呢?一、密电事件1917年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一份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这份密  相似文献   

6.
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台为第一阶段,孤立主义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贸易;从《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到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孤立主义已演变成一股美国牌的绥靖主义思潮。30年代孤立主义成为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准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国内问题成堆,无暇顾及美洲以外的事务;孤立主义外交传统根深蒂固;欧洲事务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美国大财团与德国垄断资本的密切联系;美国人对参加一战的反思与批评;美国民众的和平主义心理等。孤立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和平愿望,但其主流代表着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纵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作用,并最终将美国也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相似文献   

7.
美国外交史上的“中立” ,是美国从建国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对欧洲战争或纠纷采取的基本政策。“中立”政策从其确立到历次施用都是为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服务的。它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美国在建国短短 16 0多年后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威尔逊的国联思想产生于一战爆发后的调解外交之中.这时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中立的基础上对欧洲冲突实行调解.美国外交传统中的中立原则决定了威尔逊政府不准备对欧洲事务承担任何义务,但是这种调解本身又有参与解决欧洲事务的含义.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只能导致调解失败.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中,威尔逊找到了战后国际联盟这个目标,并从泛美条约的集体安全条款找到它的基础原则.国际联盟能同时满足威尔逊既不脱离传统的孤立主义又能参与欧洲事务的双重愿望.战争形势很快迫使美国放弃中立,但是国联思想却沉淀下来成为威尔逊外交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台湾地区制度设计的层面看,"立法院"院长需在"立法过程"中保持中立的态度。但是在实务层面,"立法院"院长很难在"行政"官员、"民意代表"以及政党代表等身份中保持其客观中立的态度。在一般情况下,他会倾向于所属政党,但当其个人政治生涯和政党倾向发生冲突时,其更多的是力保其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11.
二战前,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奉行完全中立。二战爆发后,面临法西斯国家的步步进逼,在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之下,美国逐步放弃了中立政策,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援助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美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力度持续增强,泰国在整个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地缘战略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美国不断强调与泰国的盟友关系,极力拉拢泰国,促使泰国在亚太地区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意义或者是引领意义。泰国欲借助提升泰美关系,增加泰国的国际影响力,并索取国家利益最大化,但是对美国的亚太战略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忧虑和困惑,并保持中立态度,以寻求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理性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914年8月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之前对比利时的援助为分析个案,分别从与比利时援助相关的三个方面——美国政府对援助比利时的政治支持、美国报界对援助比利时的报道、美国民众对援助比利时的参与为视角,探究了美国援助比利时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文章认为美国政界的政治支持给比利时人带来生存的希望与政治保障;美国报界的广泛宣传使比利时人获得美国人的普遍同情和物质援助;美国民众的物质援助给予比利时人坚持的动力,使他们坚定了胜利的决心;而美国对比利时的援助折射和影响了美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其对交战双方的态度经历了一个逐渐偏离中立的过程;从美国政府、美国报界到美国民众在感情与思想上偏离中立的态度加快了美国走向战争的步伐,美国对援助比利时的大力宣传也为美国走向战争做了舆论动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美国在20世纪初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作了系统的剖析。通过美国策划成立东三省银行,实施锦瑗铁路借款与诺克斯计划,进行币制实业借款等事件,说明美国对我东北主权的侵犯蓄谋已久。这些侵略图谋与沙俄、日本对我东北的侵略计划发生矛盾与斗争,最终导致日本将美国势力从中国东北乃至整个远东地区驱逐出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美国环境法立法案例的介绍,引入美国立法听证制度,同时对比我国目前立法听证现状.分析立法听证在立法程序中应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拉美战略是战时美国大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就逐步谋建自己的拉美战略,同纳粹争夺拉美,从中立过渡到非中立,随着欧洲战事的进展,又着手建构美洲的防务合作体系,其拉美战略初具框架。这为其后来拉美战略的展开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琛 《历史教学》2005,1(1):30-34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的死结,现已历时50年有余.在整个冷战年代,美国因克什米尔的战略位置而对其给予特殊关怀,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态度经历了几多转变,力求采取中立不干预政策.一、美国最初寄希望于两国直接谈判.二、英国请求美国出面.三、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的调停.但事实证明,美国在1947-1953年间采取的中立不干预政策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并很快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面对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的威胁和挑战,美国国会在30年代先后通过四个中立法案。以中立法案为依据,美国对外推行中立政策,即美国式的绥靖政策。围绕着中立法的制订与修正,国际主义者与孤立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1874年日本对我国台湾的侵略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日本侵略台湾的动因,除觊觎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饶的物产外,通过对外侵略逐步摆脱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控制,同时转移内乱,也是日本政府侵略台湾的重要原因。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和怂恿,对日本侵略台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立法与美国高等教育的两次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不仅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而且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两次跨越式发展中,教育立法发挥了极为特殊的作用。通过教育立法的方式,切实保障、维护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传统。其思想根源在于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这种哲学思想最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立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